环保年盘丨大事记TOP10,到底发生了什么!
- 2022/12/27 10:48:41
- 56195
- 来源:环保在线
- 编辑:Leven
- 关键词:环保行业环保市场
年关将近,2023在望,环保企业也终于如愿迎来了“复苏”。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调整,企业复工复产进入了“全力拼经济”的计划列表中,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想必大家的盼头就更足了!
当然,波澜起伏的2022年可不是白过的,环保在线按照往年惯例启动了“时光特列”,盘一盘【环保的2022】。
时间很快,大事不少,丢丢捡捡,总算是“盘”出了环保年度大事记 TOP 10 ↓↓↓
一、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完成
2019年7月启动,2022年6月完成,横跨了4年之久的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终于宣告完成。钢铁企业盯着,石化企业盯着,水泥企业盯着,上海、福建、北京、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各地也在盯着,而由于环保督察每次入驻都会开通专门来信来电举报渠道,并且集中曝光一批典型案例,所以普通民众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央环保督察好像就成为了“全民围观的大事”,自带高光。2022年,“跨了年”的第二轮第五批环保督察于1月5日完成,随后不到3个月,第六批就紧跟而上,自此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外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家央企以及2个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覆盖。
虽然有人猜测,今年内会迎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但至今还未得到进一步的消息。
不过,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倒像是有了点眉目。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五场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将全面总结督察实践经验,系统谋划开展第三轮督察。
二、构建生态环境“统一大市场”
事儿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儿,但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点的。意见中提到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几个明显特征:①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②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③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④统一市场监管规则;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要不怎么说,这环保人肯定熟儿,环保市场没少沾上这些边。就前段时间,53亿足以争夺环卫年度“标王”头衔的项目被当地一家成立不到2个月的环卫企业拿走了,而且中标候选人总共3个,俩都是当地的。而类似的情况其实不少,如71亿的峨眉山EOD项目,8家供应商7家是本地的;山东园林养护的27亿项目,9个过了资审的全是当地企业;7000多万的乐清环卫保洁项目,25进1,最终花落本地环保企业......
青山产业评论认为,环保产业存在显著的“地方保护”特征,地方有地方的立场,但过度的保护其实会扰乱基本的市场规律,不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也无法营造公平的竞争市场氛围,从而阻碍市场水平的提升。所以,“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对环保行业来说正中下怀。
从“双循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走向上都在着力挖掘市场内在潜力,这对于环保行业来说也是好消息。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成长性空间,这就要求以打破壁垒为契机,结合“高标准法治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合力,实现对所有市场主体产权保护的一视同仁。
所以,可以预见,这不仅会是2022年的大事,也会是2023年,甚至直到2025年的大事。而作为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80%的环保行业,也将率先受益。
三、土壤三普进行时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于2022年正式启动了,这对业界来说可是等待了近半个世纪(土壤一普1959年-1961年;土壤二普1975年-1994年,1984年基本完成)。虽说,中间还有2005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2015年的“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但怎么说都不如全国土壤普查来得底数更清。
“一年试点、两年铺开、一年收尾”,土壤三普从明年开始就要全面铺开了,目前除了各地都在积极响应土壤三普要求之外,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名单也陆续发布了三批,涉768家单位(第三批公示期至2022年12月15日)。
土壤颜色、质地、有机质、酸碱度、养分情况、容重、孔隙度、重金属等土壤物理、化学指标,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都会是土壤三普的重点内容,并且土壤三普将构建空间和属性数据库,开展黑土耕地退化、耕地土壤盐碱和酸化等专题评价,提出治理修复对策。
自此开始,土壤污染治理相关市场又开始活跃了起来,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壤检测,上文也提到了土壤三普筛选了一批土壤普查检测实验室,摸底当然要从检测开始。然后,建设用地修复,耕地污染修复不出意外依然是重点。纵观近5年来的土壤修复市场,相关项目数量逐年上升,2021年全国土壤修复项目金额创了新高,突破150亿。
所以,土壤三普期间,想必市场热度是不会下降的,明年的体量增长基本确定。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当前土壤修复项目集中在东部和少数工业发达省份,先期市场机会或相对集中在这些区域。
四、政策齐刷刷偏转县域
市场下沉对环保行业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是今年这波政策“强突”果然还是很不一样。7月,住建部联合国开行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县域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通知》,钱来了;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公示》,跟4月部委印发的《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之“治理范围扩大到县级城市”要求完美契合;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强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地,此前初步统计发改委已经在8个月内进行了6次县域垃圾焚烧工作研讨和交流。
总结:当真是对县域市场一顿连环call。
虽说大城小城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上动作都不慢,但是城市和县域在基建“底子”,经济实力,技术支持,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都决定了,城市份额会先被瓜分。市场饱和问题随之而来,近两年业界不断在讨论的“下沉下沉”,也就是在讨论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环卫清洁等新的商机已经向三四线城市和县乡转移。关于这一点,环保在线也一直在追踪和探讨,在此不赘述。
【相关阅读:垃圾焚烧发电下一步:分类提升效率 下沉市场成风口;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垃圾焚烧将持续走高 餐厨垃圾是“主力军”;县域级业务跑步进场 “城市玩家”如何面对环保市场下沉;环保基建打开下沉市场,县城赢得先机;环卫下沉市场大有可为,巨头加速“进村”】
五、流域治理 黄河成功“加群”
长江大保护是喊了好几年的,长江保护法也自2021年就开始施行了,作为“黄金水道”治理优先级还是不容置疑的。目前,长江大保护仍处于重要攻坚期,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绩,而另一边黄河保护法终于成功“加群”,伴随《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即将于明年4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的落地,黄河流域治理或将于2023年起呈现一个新的上升曲线。
黄河是“母亲河”,黄河流域治理将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多个行政区域。虽然黄河保护法“千锤百炼”花了点时间,不过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先行,2021年又明确了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成为“8大标志性战役”之一,也足见重视。
“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最大的威胁是洪水、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最大的弱项是民生发展不足”,我国梳理清楚了黄河流域治理的重难点和行动导向,也安排了专项资金。目前两批下达的中央预算已经超过50亿,7月国开行透露,上半年发放了1262亿生态环保贷款,其中863亿都投在了黄河,此外黄河保护法还明确支持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有政策导向的资金倾斜已成定局。
六、ESG成投资新风口
环保在线注意到,本网首次报道ESG是在2014年,那是一份页岩气ESG报告,由中国石化发布。从溯源信息看,ESG首次以完整的概念出现是在2004年,关联事件是《Who Cares Wins》报告的发布,然后2006年高盛集团宣布开展ESG投资。
紧接着2014年那份报告,2021年环保在线关注的ESG消息开始有了增加,直到今年ESG“风起”更加明显,典型事件就是国务院国资委于年中发布了《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力争到2023年相关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这意味着,从国企央企到其他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也要顺着这个序列加快推进了。
我们以前一直说要加快推动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如今ESG投资成为风口也成了强催化剂。从边缘化走向主流化,ESG投资理念“舶来”中国,在“双碳”目标下彻底被激发了价值和潜力。一个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超前理念,在识别风险和创造价值机会方面独树一帜,据GSIA(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发布的《全球可持续投资评论2020》显示,可持续投资管理资产占管理资产总额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5.9%。
据机构预测,按照15%的增速增长,到今年年底,全国ESG资产管理规模将突破40万亿美元(约合278.8万亿元人民币),3年后或可突破50万亿美元。
七、第二批EOD试点落地
环保项目公益性太强怎么办?环保工作烧钱怎么办?环保事业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怎么办?PPP项目模式的出现为环保项目市场化打开了一条通途,但由于区域经济实力差距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钱”这个问题,所以EOD来了,让环保项目“在商言商”是否能开创出一个新的行业盛景?
市场在摸索,企业也在试水。从2020年征集EOD试点项目到2021年发布第一批36个试点名单,再到今年发布第二批58个EOD模式试点名单,“EOD”这个名字火遍了整个环保行业,而且逢单必爆,数十亿、上百亿的规模声势更加浩大了。
就在今年二十大的记者招待会上,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就透露,已经指导118个相关项目进入了项目储备库,涉及总投资超过6700亿。当然,EOD项目要将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相融合必定要打通很多关口,对企业实力的要求更上一层楼,所以火归火,能不能分一杯羹还是要看真本事。
辰于公司也认为,“要实施好这样一个项目,就需要集多方之长,又要在各方博弈中取得平衡”。“国家队”不用说会是主力军,不过有核心技术的民企也能通过分包获得机会,并且实际上这也为民企分摊了风险。
八、4000亿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遇拐点
只要“双碳”目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清洁能源的“高光时刻”就会是一个“超长版”合集。但业界都知道,即使已经在逐步改善,我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对补贴的依赖仍较为明显,且资金缺口不小。公开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600亿的补贴缺口,累计到2021年底,这个数据大约达到了4000亿。
各方年年都在“钱”这个问题上寻找突破口,而今年对于市场来说一定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年初,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自査工作的通知》,开始摸底数,随即8月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就发布了《关于成立广州可再生能源发展结算服务有限公司的通知》,意味着三部委提出的设立“北京、广州可再生能源发展结算服务有限公司,以融资的方式来弥补可再生能源补贴资金缺口”正式走流程了。
2家新公司都不以盈利为目的,将在财政拨款基础上,按照市场化原则通过专项融资以解决补贴资金缺口。也就是说,这2家公司都是来“补欠款”的,有望以“四两拨千斤”之法解决可再生能源补贴问题。中信证券认为,按照偿还历史补贴资金3600亿元测算,预计可增加整个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能力约12000亿元,覆盖未来2年的建设规划。
九、城发环境并购启迪案终止
没错,要说年度大事件,城发环境并购启迪环境最终以“失败”告终,以及下面要说的博天环境的“逆袭”一定让人记忆深刻。
环保在线曾在【大半年过去了,除了城发环境与启迪“分手”,还有8起环保并购交易也黄了】中梳理过这事儿,在此我们只简要归结几个点:1、这笔交易也是“蛇吞象”,但没成,最终补了一个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交易虽然没成,但是城发收购了不少启迪的优质资产,启迪则获得了近10亿的“输血”;3、“黄河环境”暂时没了消息。
前前后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这笔交易开始的有多轰动,结束的就有多引人瞩目。现在我们还要说说后续,两家公司“分手”后,8月启迪环境发布半年报,虽然营收还在同比下降,但净利润和现金流同比大涨,看上去是触底反弹了。紧跟着12月,城发环境再次宣布以1.5亿收购启迪生态100%股权,让业界发出了“菀菀类卿”的质疑。所以咱只是说,“黄河环境”可能只是暂时没了消息。
当然,具体如何,也许2023年又会是热闹的一年。
十、博天环境不一样的逆袭之路
环保企业,尤其是大型环保企业,谁还没经历过2018年的“寒冬”,也是自此后,大型民营环保企业成为了“稀缺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进民退”。与国资央企“联姻”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快速的走出融资困境的方法,但博天环境,曾经工业废水处置领域的巨头历经多次“混改”无果,走出了另一条路——司法重整。
博弈了4年时间,接触过诚通生态、青岛融控(青岛国资)、中汇集团(中山国资)以及葛洲坝,据说还与三峡、中车等商谈过,但最终都没有成功搭上“混改”的顺风车。不过幸运的是,博天环境撑到了破产重整新政策,招募重整投资人,签订重整投资协议,发布重整计划草案,12月23日博天环境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北京一中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确认公司《重整计划》已经执行完毕,并终结公司重整程序。
不得不说,这真的是“逆袭的典范”,这其中占了一部分的运气,但也不可否认博天环境底子很扎实,积累的技术、人才、品牌和经验最终成为投资人看中的“筹码”。而通过司法重组,这家老牌环保企业也得以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这是很难得的。据博天环境公布的方案,重整完毕后其不仅会继续深耕工业水处理市场,拓展膜分离技术应用,还将布局盐湖提锂和氢能业务。
至此,市场都在观望,深圳高新投、招商平安资产及其控股股东招商局集团、海南每天新能源作为博天环境重整投资人,会为这家水务环保企业带来怎样新的格局。
总结:
每一年的环保行业看似都一样,但每一年却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总有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总有关于下一个年头的千头万绪。奔赴2023年的环保,仍然“年轻”又“朝气蓬勃”,始终等在下一个路口,去开启新的续集。
环保在线,2023,启航!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