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终盘点:这些农村供水大事你知道几件?
- 2022/12/29 9:37:11
- 14504
- 来源:水利部、E20供水研究中心
- 关键词:农村供水智慧供水
年关将至,2022年农村供水的表现可谓亮眼,有不少目标都提前完成。投资力度比去年翻倍,规模化供水工程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新重点闪亮登场,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稳步实施,标准化工作隆重开启……本文挑选了今年的重大进展与读者分享,也穿插了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做法,还包括具体的策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1. 今年农村供水工程投资近千亿元
资金问题历来是同行最关切的焦点。截至2022年12月初,各地共落实农村供水工程建设资金993亿元,其中地方专项债、各级政府资金占比62.4%,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占比37.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符合当前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大方向。而在2021年,全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的金额为525.02亿元,今年的投资力度同去年相比,几乎翻倍。同时,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全国累计完成的农村供水工程投资大概在4667亿元,年均400——500亿元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水平。由此可见,今年的投资力度确实十分突出。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支持的力度加大并得到细化。今年4月,水利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通知,对巩固农村供水工程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做出部署,明确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可用于补齐农村供水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地区尤其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支持力度。二是部署推动的力量持续加强。水利部将《全国“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和省份,落实到项目,明确节点目标,层层压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指导各地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和年度投资计划执行,力争早完工、早受益。三是通过横向对比加强督促指导。水利部定期通报投资完成和建设进展情况,对进度较慢的省份实行“一对一”联系督导,赴现场实地调研指导,帮助协调疏通堵点问题,特别是深入分析解决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加速推动工程建设。
除建设投资外,在维修养护方面,截至今年年中,水利部会同财政部下达的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补助资金也比去年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
E20供水研究中心认为,为适宜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布局,实现从“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的转变,未来几年,农村供水建设投资依旧会保持在高位。但中央的补助未必会持续增加,更多需要地方配套。如果某地财政属于收入捉襟见肘而开支却与日俱增的情况,多渠道的资金筹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依然是重中之重,包括财政涉农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优惠贷款、土地出让收益、社会资本等等,都需要充分运用。
在农村供水创新投融资机制上,福建省的经验值得借鉴。福建是全国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最快、投入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十四五”推进全省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投资约为500多亿元。高投资离不开有力的融资组合拳。福建以市县为单元打捆城乡供水项目,创新实行了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具体采取了“政府主导、债贷融合”的方式,即30%为政府补助项目资本金,70%为地方专项债和银行贷款。对于专项债和政策性贷款的充分运用,使得利率更有优势。
2. 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56%
因为农村供水点多面广、工程总体规模偏小、工程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运行管护的特点,仅仅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来衡量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国家的政策文件和新闻发布会中,时常会有“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比例”“水费收缴率”等指标一起评估某一地区农村供水的实际情况和运行效率。其中,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人口比例在“十四五”期间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维度。
目前,全国有近900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而规模化供水工程(城镇水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和千吨万人工程)所占的数量比例很低,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也不算高。2022年8月,水利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的通知》,从水源工程建设、信息化改造升级、投融资机制创新等多方面指导各地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
关于如何提高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人口的比例,有几个角度可供参考:一是目标分解,落实责任。将目标分解至市县,细化到年度,指导监督当地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管理。二是细算需求,优化布局。各地依据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以县域为单元,综合考虑农村人居环境、改厕、旅游和二三产业发展等用水需求,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这样尽可能地让新建或改造的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到更多种类和更多层次的用水需求,相应地,服务人口的比例也就能得到提升。三是稳定水源,扩大范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水源的稳定保障是规模化供水工程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就可以依托大水源,并入大管网,推行城乡供水“同质同服务”,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发展;其他地区,则因地制宜改造或新建农村供水工程,扩大规模化供水工程的服务范围。
截至2022年12月初,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已建设完工1852处,规模化供水工程服务农村人口的比例达到56%,比年度目标提高了2个百分点。照目前的成果和趋势来看,我们有充分的信心达成“十四五”末期60%的目标。
3. 农村供水信息化“三算”“四预”加速推进
农村供水与城镇供水相比,信息化水平发展明显滞后。而农村供水的分散性使得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更加突出,既有助于实现远距离监管调度,也有利于强化农村供水的稳定运行。尽管面临信息采集条件不足、资金相对匮乏等诸多挑战,农水信息化建设在这几年依然得到了非常多的重视和投入。
2022年8月,灌排发展中心在河南郑州召开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研讨会,交流各地的经验做法,寻找解决难点痛点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知道,“十四五”期间,提升农村供水信息化管理水平当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健全完善“水利部、省、市、县”四级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全国农村供水管理一张图”。根据会上交流的情况,目前水利部第三版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上线,进一步精简了指标、优化了算法,考虑了水源地、供水范围等多种关键指标,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范围和千人供水工程位置上图。
今年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受智慧水利和数字孪生流域相关政策的指引,“三算”和“四预”得到充分的推进和实施。“三算”是指算力、算据、算法,分别对应智慧基础设施、数字底板、模型和知识平台。“四预”是指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是业务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基于农村供水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得出的,目前各地在感知层、系统层、应用层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总的来说,以数据指标的可视化和统计分析为主,深度应用才刚起步、还不够充分,因此需要加强智能业务的挖掘与应用,服务于农村供水的各类场景。另外,农村供水设施大多体量较小,且位置多处于偏远野外地区,抗风险能力不足。所以,“四预”体系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农村供水设施的韧性,有利于长期持续的稳定运行。
具体而言,预报主要是依托气象、水文的预报成果,建立对山洪、泥石流、旱情、寒潮、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对农村供水的影响预报,未来的重点主要落在对于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和演变趋势的掌控。预警包括发生概率较高的精准化预警和需要注意防范的提示性预警,比如一些设备故障、停电、水污染等突发事件对于供水工程和供水本身的影响预警。基于预报和预警,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不同事故专题下开展预演。预案则是根据预演结果,从中择优而取的最佳应对措施方案。
我们以浙江安吉为例,来阐释在实操中如何构建以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四位一体”的城乡供水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多场景应用体系。具体的做法为:第一步,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风险点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如何处置风险;第二步,再把对应的场景匹配上,切割至任务最小项,例如是水源、水厂、管网还是哪里,需要通知哪些人员,协同哪些部门;第三步,梳理数据需求,从哪个数源系统获得。基于这些清单的梳理和关键点的识别,再围绕“四预”的目标,由此推行多部门数据共享、全流程协同开展的城乡供水风险识别管控体系。
下一步,总体的思路依然是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加快建设、持续完善具有强大“四预”功能的业务应用体系,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4. 水质提升专项行动重点鲜明
水质方面,今年的一大重点是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的发布,农村水质标准向城镇看齐,对于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供水只有4项指标在条件受限时可以放宽。同时,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管理体系进一步得到强化,强调千人以上供水工程中净化和消毒设施的配备,无疑给许多技术应用带来了大展身手的机会。
2022年10月,水利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关于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联合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提升农村供水水质保障水平。该政策明确,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千人以上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管理管护水平不断完善。到2025年底,农村供水水质总体水平基本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水平。
从目标中,我们捕捉到另一个关键词“巡检”。其实早在年初印发的《2022年农村水利水电工作要点》中就提到“健全县级水质监测中心巡检和千吨万人水厂日检制度。”在过去,农村供水常见的三级监测检测体系由“乡镇水厂自检、单村水站送检、主管部门抽检”组成,可以看出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分散式/小型供水工程在水质检测上的差异。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缺失、监测检测资源不足等问题,大小水厂的水质检测执行和监管并不到位,笔者建议从“资源统筹”和“分级分类”两个层面推动解决。
资源统筹方面,可依托较大的水厂化验室或水质监测检测机构,建立区域化的水质监测中心,覆盖周边的水质检测需求,开展水质巡检,以降低水质检测开支,提升农村供水水质检测能力和效率。分级分类方面,建议以县为单元,针对不同规模的供水工程,运用差异化的管理思路,细化水质检测指标、检测要求和检测频率。
以安徽歙县的要求为例,“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应具备不低于42项常规指标检测能力,配备必要的水质检测人员,落实工作经费,负责承担县域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日供水20吨及以上的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定期检测和巡检;对日供水20吨以下的集中式和分散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进行抽检,年内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年度水质检测全覆盖。规模水厂(日供水量1000立方米或供水人口1万人以上,)应建立水质化验室,配备检验人员和检验设备,开展水质自检。”该条款具备较好的实操性,有利于农村水质监测工作逐步改善向好,设施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各地可在借鉴的基础上,制定出契合当地的水质监测检测举措。
5. 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式启动
农村供水地区差异性大,供水条件不同,技术参差不齐;受政策、经济、需求等因素影响,农村供水长期处于动态发展中,管理体制机制、技术体系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显而易见,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的不可复制性带来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难度。但正因为困难重重,标准化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更加凸显。标准化管理可以弥补专业养护人员的缺失,提升农村供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效率,保障农村供水工程持续稳定发挥效益,值得下功夫攻坚克难。
2022年11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通知》,正式开启了标准化管理之路。具体的思路是:从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完善标准化管理制度、推进标准化管理实施、做好标准化管理评价等方面,根据不同水源类型、工程规模等,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分类有序推进标准化管理。
在未来目标方面,也给出了清晰的期望:2025年底前,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千人供水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30年底前,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的推动离不开标准本身的制定,一是明确农村供水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底线标准,制定强制执行标准,进一步规范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二是制定不同类型和规模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定额、人员配备标准等,使维修养护经费编制有据可依、计费规范。
此外,标准化管理的提升也与水价机制的完善相辅相成。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有序带来了良好稳定的运行,用户享受到更加稳定优质的供水服务后,也会随之提高水费的收缴率。
原标题:2022年终盘点:这些农村供水大事你知道几件?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