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全文实录|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

2023/1/6 9:13:43
11896
来源:北京生态环境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
导读:新时代十年,北京市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2023年1月4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主持,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发布了2022年全年空气质量状况,分析近十年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李翔通报了2022年“一微克”行动重点工作,介绍了十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思路、举措、成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张强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新年好!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大力支持。今天请各位参加新年第一周就召开的北京市空气质量年度新闻发布会,各位记者都知道,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了解到我们空气质量改善相关的信息,所以我们每年元旦一过,抓紧时间盘点数据,第一时间向各位媒体朋友通报空气质量改善情况。2022年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空气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所以今天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和各位媒体朋友分享。
 
  今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包括市生态环境局几个相关主要部门的负责同志,他们是大气环境处李翔处长,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刘保献主任。今天我们还特意邀请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张强,他将和各位同事一起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我们请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介绍2022年全年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近十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
 
  刘保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各位新闻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我介绍一下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状况,分为两部分:一是2022年空气质量总体情况及其特征,二是对近十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情况做一个总结。
 
  首先来看一下大家最为关心的细颗粒物(PM2.5)的情况,经过全市共同努力,区域协同,在2021年PM2.5首次达标的基础上,2022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进一步降低至30微克/立方米,创有监测以来历史新低,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22年其他三项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4、23和3微克/立方米,也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去年相比,2022年主要污染物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其中刚才也介绍到PM2.5年均浓度是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PM10、NO2年均浓度也同比下降了1.8%,11.5%,SO2年浓度是3微克/立方米,继续保持极低的个位数浓度水平。
 
  下面再看一下大家比较关心的蓝天数情况。2022年北京市优良天数达到286天,占比78.4%,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近8成,呈现出“优增劣减”的特征。“优增”主要体现在蓝天的含金量进一步增加,去年一级优的天数是大幅增加,达到了138天,要比前年增加了24天。应该说蓝天的底色更纯,含金量更足。“劣减”主要体现在重污染日天数显著下降。2022年全年重污染日仅有3天,这也是有监测以来首次重污染天占比减少到1%以内,较前年减少5天,同比降幅62.5%,实现持续改善。同时近年来北京市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行政区个数也是由北至南逐年增多。大家看这张图,这是2018年到2022年,北京市各行政区PM2.5的浓度情况,能够看到2018年各行政区都还没有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之后,达标行政区逐年增多,到2022年,各行政区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PM2.5浓度进一步降低至26-33微克/立方米,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应该说2022年,让大家记忆深刻的还有北京成功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冬奥会,期间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2%,是近10年来同期最低值,期间空气质量也是每日优良,达标率100%,兑现了赛前承诺。开闭幕式期间,PM2.5更是低至个位数的浓度水平,空气质量能够在冬季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冬奥会期间,各项冰雪赛事精彩纷呈,运动员赛场上的身影在蔚蓝天空的衬托下更加赏心悦目,蓝天也成为冬奥会的靓丽底色,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一致好评。此外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期间,PM2.5也是低至1微克/立方米,是历年同期监测到的最好水平,“北京蓝”已经成为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
 
  第二部分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近十年空气质量改善的情况。
 
  十年来,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机动车保有量等都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快速下降,空气质量全面大幅改善。2022年与2013年相比,PM2.5、PM10、NO2、SO2分别下降了66.5%,50.0%、58.9%和88.7%。
 
  其中大家比较关心的PM2.5改善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从改善幅度看,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特别是这十年来力度空前的大规模治理,PM2.5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取得了里程碑式突破。2022年,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十年累计下降近60微克/立方米,降幅近7成。从改善速度看,十年来PM2.5平均每年下降约6微克/立方米,改善速度之快远高于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城市。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北京市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所做的努力,为全球其他城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从空间特征看,2013-2022年,北京市各区域的PM2.5浓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张图放的是从2013年到2022年,每年PM2.5的空间分布结果,能够看到,在开始阶段,也就是2013、2014这个阶段的PM2.5的空间分布还是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全市的浓度水平都相对偏高。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努力,PM2.5浓度大幅下降,空间分布也逐步均匀化,南北差异也由2013年的63微克/立方米缩减至2022年的16微克/立方米。
 
  SO2是燃煤排放的重要的污染物。通过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SO2浓度持续降低并维持低浓度水平,体现出北京市的燃煤污染治理成绩斐然。十年来,北京市SO2的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26.5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个位数水平。2021年、2022年更是进一步降低至3微克/立方米的极低浓度水平,十年降幅达到88.7%。这两张空间分布图,一个是2013年的,一个是2022年的,能够看到目前经过不断的治理,SO2在北京整个区域都是处于极低的浓度水平,原有的高值也都全部消失,这个浓度水平是远低于我国北方采暖城市SO2的一般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基本相当。
 
  PM10是属于粒径偏大的颗粒物,与扬尘等污染关系密切。十年来全市PM10浓度也是稳步下降,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从2013年的108.1微克/立方米降至2022年的54微克/立方米,降幅达到五成。应该说北京市的扬尘污染治理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通过这两张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到,近十年PM10从原有明显的“南重北轻”的特征逐步均匀化,其中在建成区降幅更加明显。大家这几年也能够明显感受到,咱们的城市环境也是越来越清洁。
 
  NO2主要来自移动源的排放,国际经验表明对于超大城市NO2治理一直是空气污染治理的难点之一。非常可喜的是十年来北京市NO2浓度也保持了持续下降,连续四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NO2从2013年的56微克/立方米降至23微克/立方米,累计降幅近六成,标志着北京以重型柴油车为重点的移动源等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另外从空间分布上也能够看到,原来中心城区明显偏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了明显缓解,中心城区下降幅度更大,这也进一步体现出当前北京NO2污染防治的方向更加科学,措施更加精准。
 
  近十年,除了主要污染物大幅改善以外,全市优良天也是大幅增加,北京蓝成为常态。优良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天,是近年来大家最为关注的改善结果之一。从数据上能够看到2013-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级别达标天数显著增加,2022年达标天数达到286天,比2013年增加了110天,升幅为62.5%。也就是说现在大家每年享受的好天要比过去多了将近4个月,其中这些好天里边一级优的天数从2013年的41天增加到现在的138天,增加2.4倍。
 
  同时对大家生活影响较大的重污染天数显著下降,从2013年的58天,下降到2022年的3天,降幅达到94.8%。这是2013-2022年每天的PM2.5级别日历图,红色方块代表着这一天是污染天,绿色等浅颜色的方块代表这一天是好天。从这张图上可以直观的看出,2013-2022年,PM2.5的污染状况得到了显著的缓解,也就说红色的方块越来越少,绿色等浅颜色的方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春夏季,基本消除了PM2.5重污染。同时我们也是根据这张图做了一个数据统计,2022年PM2.5的优良天数在全年占比是92.1%,这个要比2013年的55.9%增加了36.2个百分点。特别是PM2.5最长连续优良天数在2022年达到了172天,而在2013年数据仅为13天,也就是说大家享受的PM2.5连续优良的天数,从原来的半个月持续增加到了半年,北京蓝已经成为常态,这也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实事。
 
  新时代十年,北京市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年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特征。2022年PM2.5更是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取得里程碑式突破。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也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事情,这些都得益于科学精准施策,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等。
 
  但是客观来讲,从国际经验来看,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仍未改变,PM2.5仍明显高于国际发达城市水平,冬季仍还有明显的空气污染过程。北京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还需要大家不断努力。当然从过去十年的改善历程来看,相信在未来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收获更多蓝天。以上是我主要的介绍,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刘保献主任,刚才刘保献主任介绍了2022年和近十年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应该说通过十年的接续奋斗,我市实现了蓝天常驻,良好的空气质量离不开大气污染防治的艰辛付出。
 
  下面请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李翔处长介绍2022年“一微克”行动措施及近十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举措与成效。
 
  李翔(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好的,下面我对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介绍。
 
  在2021年实现空气质量里程碑式突破的基础上,2022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的浓度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浓度继续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刚才已经进行了通报,持续保持了历史同期最优、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最优的“双优”成绩。
 
  回顾2022年,“冬奥蓝”成为双奥之城的靓丽底色,“1微克”蓝背后是蓝天含金量的显著提升,故宫、首钢园的星轨图也惊艳了世人。2013年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以超常措施超常力度治理大气污染,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综合施策,科学施治,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新时代十年,北京市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蓝天难见、繁星无影”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北京的蓝天成为老百姓最有获得感的一件事情。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最生动的实践。
 
  下面我按两部分向大家进行具体的介绍。
 
  第一部分是2022年“一微克”行动深入实施,成效显著。
 
  2022年,北京市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人努力、天帮忙,空气质量整体上持续改善、再创佳绩。
 
  一是全过程“一治到底”,多举并措实施VOCs专项治理。管源头,修订《建筑类涂料与胶粘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标准》,发布《北京市沥青混合料绿色评价技术指南》,加强对含VOCs产品含量执法检查,推进低VOCs含量的原辅材料替代。优结构,修订《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北京市工业污染行业生产工艺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2022年版)》,进一步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三产业占比稳定达到80%以上。深治理,组织对53家企业实施“一厂一策”深度治理,6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150余家企业实施绿色诊断,促进企业VOCs深度治理、精细减排。促监管,持续开展VOCs走航、遥感、高密度监测,按照“一区一策”的原则,建立了“监测-通报-溯源-整改-提升”精细治理长效机制,推动了VOCs“高值区”,“热点”网格排放量和环境特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
 
  二是移动源、固定源“两手抓”,分类施策开展氮氧化物(NOX)减排行动。“油换电”“油换氢”,推动交通结构不断优化。制定实施鼓励汽车更新换代消费政策,引导市民置换新能源小客车;加快推进公交、出租、轻型环卫、物流配送、邮政等重点行业车辆新能源化,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车58万辆,在公交、出租、环卫等行业用车中,新能源车占比已达到或接近五成。“煤改电”“电代油”,推进能源领域减污降碳。核心区燃油锅炉全部完成改造或拆除停止使用,啃下了清洁能源改造的“硬骨头”,实现清洁取暖。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区完成2.1万户农村剩余村庄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确保群众温暖清洁过冬。
 
  三是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提升城市精细治理水平。强化工地扬尘治理,市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6部门联合印发实施《北京市建设工程扬尘治理综合监管实施方案(试行)》,对建设工程分类分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发挥正向激励引导作用。全市181项工程被评为“绿牌”工地,“奖优罚劣”压实施工扬尘管控职责。严查细管道路扬尘,全市1.8万条城市道路实施清扫保洁分级管理,“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率达到95%,2412条具备条件的背街小巷全部实现全机械化作业。持续开展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定期排名通报,压实行业和属地责任。科学治理裸地扬尘,完成揭网见绿约7500公顷,持续推广农机深松整地、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等保护性耕作作业。2022年,全市降尘量降至3.6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2.2%。
 
  第二部分,新时代10年接续奋斗,北京市空气质量全面大幅改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历史变化,正是我国空气质量改善的缩影。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人努力、天帮忙,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
 
  一是绿色低碳,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累计完成4万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130余万户居民“煤改清洁能源”,全市煤炭消费由2012年的2179.6万吨下降至2021年的131万吨,优质能源占比超过98.5%,在北方城市中率先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对新增产业,制修订禁限目录,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专项行动,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坚持疏解与提升并重,累计退出3212家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分类整治1.2万余户“散乱污”企业;同时,对700余家保留的企业实施环保技改或“一厂一策”深度治理。全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稳定达到80%以上,稳居全国前列。
 
  车辆结构绿色优化,“车、油、路”一体化推进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引领,机动车排放和油品标准始终领先全国,从源头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疏堵结合,通过高排放车辆禁限行、政策补贴等政策鼓励高排放车辆提前淘汰,北京市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236万余辆,推广新能源车58万余辆,新能源及国五以上机动车占比超过70%,车辆结构处于全国省级地区领先水平。
 
  城市面貌绿色清洁,坚持“平台共享、部门负责、执法规范、环保督察、信息公开”,狠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构建全市统一的施工扬尘视频监管平台,不断加严道路清扫保洁标准,因地制宜分类治理裸地扬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和洁净度明显提升。
 
  二是科学精准依法,构建现代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法规标准国内领先。修订《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协同天津、河北同步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发布、修订涵盖燃烧源、移动源和生产生活源等重点领域的42项大气污染防治类地方标准。标准体系全国最全,标准限值整体最严。建立了包括补贴、奖励、价格、金融等多手段的地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先后开展三轮次PM2.5来源解析,精准识别污染来源;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对街道(乡镇)颗粒物监测全覆盖;搭建全国首个重型车在线监控平台、建成全市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创新开展VOCs和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等,利用“天上看、地上巡、数据联、电量核”等大数据手段,构建“智慧+环保”闭环监管新模式。
 
  监管执法严格规范。成立“环保警察”,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聚焦空气质量较差的街道(乡镇)、热点网格、重点行业等,开展精准执法、“点穴”执法、交叉执法、飞行执法;首创“环保检测、公安处罚”移动源执法新模式,紧盯进京口和市内重点道路点位,严查超标排放违法行为。
 
  三是联防联控联治,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高位统筹污染治理。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坚持“管发展、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以党内法规形式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大气污染防治职责;建立环保督察制度;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地生态环境部门逐步建立完善协同机制,联合执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牵头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推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相互支持。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在周边省区市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联防联控联治,连续6年共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行动,统一重污染预警分级标准,协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的同步改善。
 
  形成社会共治格局。企业积极落实治污主体责任,主动退出污染产能、开展环保技改、实施清洁生产,实现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广大社会公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绿色生活,积极参加有奖举报,拨打12345等投诉热线,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环境违法行为,为大气污染防治献计献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当前区域污染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效仍不稳固,臭氧问题有所凸显,秋冬季PM2.5污染过程还时有发生,大气污染治理仍处于负重爬坡、逆水行舟的关键阶段,形势依然严峻、攻坚任重道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北京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尽最大努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的介绍完毕。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翔处长,刚才李翔处长回顾了2022年和过去十年大气污染防治的举措和历程。下面把时间交给各位记者。
 
  【媒体问答】
 
  中国新闻社记者:刚才的发布里面有两张图我印象十分深刻,北京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想问一下这是怎么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翔:谢谢你的问题。刚才在我的通报过程中也介绍了北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相关经验,总的来说,得益于四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全社会形成了“同呼吸、共责任、齐努力”的普遍共识。坚强的领导,良好的氛围,共同推动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
 
  二是得益于长期的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大气污染防治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北京从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到PM2.5,从煤烟型污染治理拓展到工业、机动车、扬尘等综合防治,从末端治理到结构性调整,攻坚克难、久久为功,精益求精、一微克一微克抠,环境效益累计释放,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三是得益于科学精准依法的大气污染防治“北京方案”。实际上刚刚发布中提到的,通过科学解析、科学研判、有效锁定污染来源,让我们的措施有的放矢;通过问题导向、靶向治理,持续开展精准治污,提高了效能;通过创新驱动、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通过法规约束、标准引领,倒逼企业提升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形成科学精准依法的治污方式方法,实现了提质增效。
 
  四是得益于区域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是流动的,需要区域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在生态环境部统筹指导下,不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推动立法协同、标准统一、治污同步、规划同步、重点领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联建联防联治不断向纵深发展,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共同明显改善。实现了京津冀协同战略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率先突破。
 
  新时代十年,我们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最生动实践,也开创了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北京方案”;十年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持续增长的同时,PM2.5以每年6微克/立方米的速度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改善速度之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的赞誉,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被联合国环境署评价为“北京奇迹”。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总结新时代十年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更加突出科学、精准、依法治污,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努力推进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持续改善。
 
  《北京日报》记者:过去十年北京大气治理确实交出了一份很靓丽的答卷,那么接下来咱们还有更长的路,请问一下未来十年还会持续改善吗?这种改善的速度它大概是怎么样的?(浓度)是会一直持续往下降,还是说会有一个起伏?咱们在大气治理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副系主任):谢谢您的提问。我想您的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是关于未来空气质量长期的改善趋势的问题。空气质量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过去10年的经验来看,我们北京市的空气质量的改善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那么这个成绩的取得实际上是和北京、包括京津冀周边地区过去10年共同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是本地减排和区域减排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
 
  那么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除了排放之外,空气质量的变化也受到气象条件变化的影响。一年和一年之间的气象条件会有一个波动。未来如果遇到气象条件比较差的年份,空气质量也可能出现波动,不会只左不右。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发达国家过去的经验来看,当空气质量改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空气质量随着气象条件的变化出现短期的波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以美国的纽约举一个例子,纽约市的PM2.5浓度在2000年到2015年之间,15年下降了40%,但如果看我们看一年和一年之间的变化的话,PM2.5在15年之间大概有11年是同比下降的,有4年是同比上升的。
 
  回到我们北京市的PM2.5的浓度,自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我刚才看了这个数据,我们已经是实现了连续10年的持续下降,累计的降幅达到了66%以上。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认为未来在保持一个长期下降趋势的同时,如果出现短期的波动,这是自然规律在起作用,是可以理解。
 
  另外一方面,PM2.5的浓度,北京市现在已经达到了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如果要实现稳定的达标,进一步从3字头迈入2字头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形势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从过去的突击战、突围战要变成持久战。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去持续巩固我们的减排成果,精打细算去寻找减排的空间,探索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防治的新形势,落实NOX和VOCs排放的协同控制的新要求,那么就要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这样才能够很好的来防范未来因为气象条件波动,而带来的空气质量的波动或者是反弹。
 
  第二个问题,就是未来治理的难度和挑战。过去10年,根据我们初步的评估测算结果,北京市通过贯彻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污染防治攻坚战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实现了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幅下降。我们这里有一个数字,就是相比2013年SO2、NOX、VOCs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8%、77%、63%和69%。我们可以看到减排的幅度是非常大的,大幅的减排是支撑过去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最强有力、最主要的因素,也就是内因。同时刚才也讲到气象条件的影响则是空气质量变化的外因。
 
  随着减排行动的深入,北京市本地未来的减排空间实际上是逐渐收窄的,因为一些污染物的排放量,跟2013年比已经下降了一个数量级,那么未来减排的空间肯定是没有过去那么大了,这个时候,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减排对北京市未来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比例就会增加,未来遇到的问题层次更深,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从气象条件上来看,现在全球处在一个变暖的大趋势当中,根据研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往往会出现冷空气强度和频率都减少或者是降低这样的一个趋势,这会对未来的空气质量的改善形成比较大的一个挑战。所以未来的空气质量可能会出现小幅的波动,可能是一个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只要整体趋势是下降的,我们就不用纠结具体的某一年是不是会出现反复,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更大的努力来巩固现有的成绩,包括北京自身的努力,还有和京津冀周边区域的这样的一个协作,通过持续的减排来抵御外部可能出现的困难条件带来的挑战,使我们的空气质量保持这样长期改善的趋势。
 
  好,我就大概回答这些,谢谢!
 
  李翔:我再做一点补充。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的改善,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从国内外的治理历程和经验来看,大气污染防治的成效,它实际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的。
 
  刚才张强教授对这种科学规律的发展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从北京市污染排放特征上来看,也是发生了一些转变的,由原来以大工业企业排放为主的特征,逐步转向了以城市的刚性运行和生活排放占主导。这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减排空间确实是收窄了,意味着我们实际上面临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加的复杂了,也意味着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治理的这种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那么我们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每实现一微克的下降,尤其是在现在PM2.5已经达到相对低的浓度水平情况下,意味着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当然另外一方面,刚才张强教授也介绍了,我们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内,协同共治,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空气质量的进一步的改善。
 
  我想以过去的改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减排是硬道理。在未来,我们不可以左右气象条件的因素(的变化),我们能做的仍然是坚持以减排为中心。刚才也明确提出了PM2.5和臭氧要协同治理,下一步也会更加聚焦二者的共同的前体物VOCs和NOX,采取更严格、力度更大的措施来推动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好,谢谢!
 
  《中国环境报报》北京记者站记者:刚才提到了挥发性有机物的专项治理,我也了解到监测中心开展了很多大气方面的监测和研究分析工作,那么请问刘保献主任,监测中心对治理VOCs开展了哪些针对性工作,对治理和减排起到了怎样的支撑作用?谢谢。
 
  刘保献:感谢您的提问。VOCs是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的关键之一,应该说VOCs监测在当前这个阶段至关重要。作为生态环境监测部门,近年来也是积极开展了VOCs的监测,和它对PM2.5臭氧生成分担率的研究,主要的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完善了VOCs的监测网络,提升VOCs的监测能力。近年来我们综合运用了手工监测、自动监测、卫星遥感监测和走航监测等多手段的技术,建成了国际一流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同时还建立了网格化的VOCs高密度监测网络,优化完善了VOCs的有机物组分监测网络,持续加强重点区域的VOCs走航监测和重点工业园区的VOCs监测,并探索开展了VOCs的来源和成因的分析,这些技术手段都为科学精准治理VOCs提供了支撑。
 
  第二个方面是持续提升了监测科技水平,助力大气污染精细化的治理。目前我们也是尝试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建立了包括涉及VOCs的重点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测、电量监控、重型柴油车在线监控等一体的动态网格污染研判评估系统,实现了从原来“点对点”的监控模式到目前远程的“点对面”的监管模式的转变,助力全面提升大气污染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水平。应该说VOCs的这些污染物相对其他的污染物的成分更为复杂,所以它的治理难度更大。
 
  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发挥监测科技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为VOCs的治理和减排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回答这些。谢谢。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发布会,我们既总结了2022年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也回顾了新时代十年空气质量治理取得的成就。刘保献主任把十年的数据盘点了一下,空气质量全面持续改善。李翔处长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的系列举措和任务,主要从四个方面,包括党的领导、科技治污、久久为功、联防联控等,这些是实现减排、取得空气质量改善的人努力的重要部分。
 
  张强教授结合国内形势的分析,包括国外一些城市走过的治理路径的经验,对未来空气改善的一些趋势进行了研判。既有减排的内因,也有气象的外因,张强教授总体判断是呈改善趋势,但是是一个波动式改善的一个进程。
 
  关于未来遇到的困难,李翔处长也分析了下一步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总的来说,虽然可能遇到的问题会更多,但是会以更大的决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刻。2023年我们将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持续深入深化“一微克”行动,大力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让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
 
  感谢各位发布人、专家的介绍,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参加发布会,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的工作。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
 
  编辑|刘霞
 
  原标题:全文实录 | 2022年北京市空气质量新闻发布会

热门评论

上一篇:合肥市瑶海区生态环境分局探寻土壤环境监管新模式

下一篇:2022年度建筑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优秀案例⑪|宁波市海曙区—龙观光伏乡建设项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