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科技魅力:盘点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
- 2024/2/28 11:44:38
- 17840
- 来源: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
- 关键词:尾气处理二噁英治理
为进一步反映浙江省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前沿,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正式发布了“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今天,让我们一起盘点“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感受科技创新的“浙江力量”。
一、船舶尾气高效净化技术助力航运业绿色发展
船舶燃油发动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是造成沿海地区和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翔院士团队联合浙能迈领等单位研发的船舶尾气高效净化技术系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实现我国成为世界船舶制造强国和绿色航运强国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该项目研究建立了机器学习辅助催化剂配方筛选和价态/形态调控强化吸收的新方法,同时研发了船舶尾气催化脱硝、洗涤脱硫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并提出了基于船型/发动机/燃料/航域的船舶污染排放控制技术方法,研发形成了船舶减污降碳协同的尾气高效净化技术系统,其排放指标显著优于国际海事组织(IMO)法规的要求。该技术成果获得了中国、美国、英国等全球九大船级社认证,被瑞士地中海、新加坡太平船务、加拿大赛斯班等国际知名航运公司采用,已在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船舶上实现规模化应用,并覆盖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海、波罗的海等国际主要航线,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二、《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
生态环境科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在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气污染控制、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固体废物处置、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大气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环境监测、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等专业委员会,联合省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并出版了《浙江省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蓝皮书》。
本书的编制既是对近五年来浙江省生态环境技术发展的全面回顾和总结,更是在原有稳固发展的水、气、土壤和固废等领域生态环境技术下,融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数字化监测等新兴发展技术,以及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无废城市等“十四五”期间重点关注的生态方面,进一步系统梳理浙江省生态环境技术的发展现状、主流技术与典型应用案例,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全景式、立体式地勾勒出浙江省“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取得的绿色科技创新经验。
三、焚烧过程二噁英防控有了“眼睛”
二噁英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的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自1977 年荷兰学者Kees Olie 博士首次在生活垃圾焚烧炉中发现二噁英以来,如何实现痕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二噁英的快速准确测量和高效精准防控是固体废物焚烧行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浙江大学严建华教授团队历经二十多年研究,和浙江富春江环保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发“焚烧过程二噁英排放在线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套二噁英在线检测系统,攻克了焚烧烟气中二噁英无法实时在线检测的国际性难题,实现了二噁英监测从离线向在线“0”到“1”的技术跨越,填补了全球空白。
二噁英在线检测技术的成功开发,使焚烧过程二噁英防控和排放真正有了可以依靠的雪亮“眼睛”,在焚烧行业首次完整建立了焚烧过程二噁英闭环控制技术体系,引领焚烧行业二噁英污染精准防控、超低排放技术的进步。该技术系统已在浙能锦江环境、上海康恒环境、重庆三峰环境、光大环境等国内多家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领军企业示范应用,实现了焚烧炉二噁英长期稳定超低排放。该项技术的突破性发明和工业化应用为我国固废焚烧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从太空监测海洋污染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河流、溪闸等排入近海,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压力。由于入海排口数量众多、分布零散、间歇排放的特点,传统人工监测手段无法实现大范围、高频动态巡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克了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入海排污和近海水质遥感巡查技术,实现从太空对沿海排口排放、入海河流污染物、海湾水体富营养化、近海水质优良率的高效监视监测。
该项技术自2022年5月起应用于浙江省7个沿海地市的水质遥感监测工作,所形成产品持续推送给美丽浙江数字化平台“浙里蓝海”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在入海排口、入海河流及近海水质监视监测中的应用实践,体现了其独特优势,可更高效快速发现疑似水质污染问题,为地方生态环境监管提供支撑。该技术在杭州亚运会涉海项目环境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望推广到全国沿海地区。
五、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构建与应用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浙江省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的省份,在实践中存在关键问题识别、建设成效定量评估与考核以及长效机制建立等问题。
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牵头开展省域范围内的“无废城市”建设政策体系研究,从固体废物产生、贮存、收集转运、利用、处置五大环节提出“十个化”破解举措建议,“十四五”时期迭代为“八个能力提升”,明确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量化目标指标,起草的评价体系为全国首个“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规则,提高“无废城市”评估工作可操作性。推动标准建设,起草编制了22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指南,探索建立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省域“无废城市”建设标准体系。动态指导和引领全域“无废城市”中长期发展,科学精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长效常态化发展。
六、新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指南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浙江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全省新污染监测体系,不断推进我省新污染物监测工作进程。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单位近20年的新污染物分析经验,编制了《新污染物监测分析技术指南》(下称“指南”),指南涵盖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14类新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及筛查技术,填补了浙江省在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监测技术的空白,成功用于浙江省首次新污染物试点监测和生态环境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新污染物监测分析工作。
七、浙江省重点行业减污降碳集成技术及应用
项目针对减污降碳协同这一全新研究领域,浙江省生态环境低碳发展中心牵头开展了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及路径研究。运用分析模型与情景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框架,从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制度创新、激励机制、数字智治、协同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技术体系,为浙江省建设全国首个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示范区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项目创新性地建立了减污降碳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减污降碳协同指数,为区域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协同和重点措施协同管理提效的实施效果提供了量化评价方法,弥补了减污降碳协同“一体考核”的国内空白。
项目研究成果已在浙江省应用落地,支撑了浙江省多项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1项地方标准的编制,支撑了污水处理、电镀、印染、水泥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技术指南的编制,切实推动浙江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工作及重点行业减污减碳协同治理,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微气泡界面操控强化微生物-有机物复合污染水环境修复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蓝藻水华和人畜疫情等问题导致水环境中有害微生物与有机污染物普遍共存,为水环境修复和废水治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传统技术难以实现微米级的软颗粒态细胞及溶解性分子态等多形态污染物的同步去除和原位灭活/降解。浙江工业大学潘响亮教授、张明副教授领衔团队针对上述微生物—有机物复合污染修复的难题,创新研制了“强捕获”型和“限域催化/氧化”型两大类微气泡体系,在“一步式”修复模式下灭活/降解不同组分,实现了恶劣水化学条件下从细胞到溶解性分子的多种形态污染物快速富集分离。通过物理化学、化学氧化和物理分离多过程一体化,使药剂量降低>60%,处理时间缩短至0.5-1分钟、污染物去除率>95%,降低了污泥量和处理成本,革新性改造蓝藻水华、医疗废水等的治理或修复技术及应用模式,助力解决水污染治理难题。
九、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蓝海”指数)
如何准确评估海洋环境的状况,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2023年初,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正式印发《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蓝海”指数)(试行)》。由省厅牵头,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制定,“蓝海”指数融合了现行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多维度考虑环境质量、治理成效和群众幸福感等方面,引入大量的海洋生态类指标,首次将涉及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优良海水水质达标率、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以及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评价各地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成效。
中国环境科学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蓝海”指数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浙江近海生态环境特征和污染治理成效,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十、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智能质控与在线毒性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
为解决原有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存在的监测数据质量差、不能快速准确反映水体综合污染程度、建设标准化程度低、运维成本高等难题,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杭州绿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动态加标与远程智控等技术的智能质控系统,解决了水质在线分析的自动质控及长期稳定运行难题;开发了自动监测系统的浊度-色度补偿技术,提升了总磷自动监测的抗浊度干扰能力和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研发了发光菌综合毒性在线仪器、毒性试剂制备工艺技术,实现了该仪器的国产化,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并建立了水质毒性在线预警方法,提升了水质预警决策能力;研发了多传感器统一转接器的在线分析仪,实现了高锰酸盐、总磷、总氮、氨氮等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研制了标准化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其向集成化、微型化和产品化转变,降低了站点建设与运行成本。
本项目已在国内30个省市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原标题:感受科技魅力:盘点2023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十大科技创新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