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围绕活性炭,南京如何“卷”出新质生产力?

2024/4/1 9:41:01
11908
来源:江苏生态环境
关键词:活性炭工业废气处理
导读:借助“码上换”平台,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排查活性炭设施,重点检查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是否规范运行,督促企业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编制统一格式的活性炭更换记录本,督促企业规范填写更换记录,结合现场帮扶指导向相关企业共计赠送5000余份。
  针对“如何进一步压降废气排放总量”命题,南京经济开发区百余家涉气工业企业纷纷开“卷”,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在活性炭应用上谋新策、出实招,提升新质生产力。
 
  工艺再升级,活性炭也要“精打细算”
 
  单级活性炭装置前增设一套双级冷凝器,通过降低温度来降低饱和蒸汽压,使气态污染物冷凝液化从废气中分离。“这样的升级有利于后续活性炭吸附处理,提高废气处理效率。”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安环部部长许虎介绍,公司对活性炭工艺的改造主要围绕提升效能展开。
 
  “活性炭购置、更换、处理费用高昂,而且稳定性差,易造成超标排放,同时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弃物。”如何减少废活性炭的产生,将每一个活性炭都运用到实处,企业要算一笔“活性炭账单”。
 
  通过前期调研,方案比选,爱尔集新能源(南京)有限公司最终选择在楼顶密集吸附塔区域,新增两级喷淋塔与其并联。“通过二级喷淋塔,含VOCs废气与喷淋塔内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醇类物质,溶于水,较重污染物沉入底部,较轻污染物浮于循环水表面,提高了活性炭的处理效率。”
 
  “废气减少了、危废减少了,效能提高了,我们的环保措施带来了‘看得见’的绿色红利。”据统计,公司4套二级喷淋塔全年可减少50吨废活性炭的产生。
 
  管理再升级,黑科技赋能“智能预警”
 
  “您扫码,就可以看到活性炭的更换时间。”在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智能化技术被应用于活性炭的使用与管理中。
 
  周金贵是南京博西华厨具工厂工艺安全工程师,每一条设备的报警消息都被他保存在手机信箱里,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就是活性炭的治理设施。
 
  智能联动,污染设备与活性炭治理设施同步互锁启动。“一旦设施异常,喷涂设备自动停机,手机短信推送相关责任人。”此外,废气与设备前端温控系统控制阻火阀和旋流喷淋塔降温系统的启停,当温度>40℃时,喷淋系统自动启动达到节能目的。活性炭废气治理设施入口和出口温度双重互锁保护吸附器活性炭安全可靠。
 
  服务再升级,口袋书成为“环保管家”
 
  “南京经开区拥有涉气工业企业百余家,其中在活性炭‘码上换’平台上登记使用活性炭吸附设施处理废气的企业达80余家,涉活性炭设施近300套。”对如何提高企业绿色发展效能的命题,南京经开区环保局污防科科长罗昌银盯上了“活性炭”这个小切口。
 
  为指导企业解决活性炭设施设计运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升企业设施高效运行及环境安全管理水平,南京经开区环保局结合产业园区大气提升整治、污染治理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工作,将活性炭设计、使用及日常管理中常见问题和技术标准等进行整理,制作《活性炭吸附工艺常见问题口袋书》(以下简称《口袋书》),为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
 
  “企业可以通过这本《口袋书》了解清楚,使用明白,让活性炭在废气处理上发挥大功效。”《口袋书》的智囊团成员之一、南京市生态环境科学保护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洁说。
 
  截至目前,南京经济开发区已基本完成活性炭设施的排查帮扶工作,指导企业完成170余个活性炭相关问题整改,在活性炭质量比选、单级低效活性炭装置工艺升级、活性炭箱风速、停留时间、更换周期等参数设计及安全附件配备等方面帮助企业进行改进和提升。
 
  南京经济开发区实施活性炭规范管理,是南京市全面加强活性炭设施管理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南京市活性炭吸附设施总数超5000套,广泛应用于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汽车维修、实验室、油品储运销等行业。近年来,南京市生态环境局首创“码上换”管理平台,对南京市活性炭吸附设施逐个张贴二维码,实行“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设置运行状态“红绿灯”,形成南京市活性炭设施“一张图”。
 
  “通过扫描二维码,企业人员可将活性炭吸附设施相关信息录入平台,并定期上传更换记录;管理检查人员可现场实时查看设施基本信息及历史更换记录。”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袁进辉介绍。
 
  借助“码上换”平台,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排查活性炭设施,重点检查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及是否规范运行,督促企业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制度。编制统一格式的活性炭更换记录本,督促企业规范填写更换记录,结合现场帮扶指导向相关企业共计赠送5000余份。同时,制定“四看一测”快速辨别法,帮助企业和检查人员快速辨别活性炭质量优劣;每年开展活性炭质量专题抽检并通报,督促企业选用优质活性炭。
 
  截至目前,南京市纳入平台的活性炭吸附设施已从平台建设初期的2000余套增加至5000余套,基本实现“应纳尽纳、应管尽管”。
 
  来源:南京市生态环境局
 
  编辑:李夏菁
 
  原标题:​围绕活性炭,南京如何“卷”出新质生产力?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国际无废日”,浙江在行动!

下一篇:长江保护法实施三周年|“智慧”大脑守护长江碧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