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润秋部长西藏之行特别关注,被各级环保督察点名的建筑垃圾“实红”
- 2024/7/22 15:59:30
- 55665
- 来源:环保在线
- 编辑:小易
-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资源
7月13日至1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日喀则市调研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首日,黄润秋在拉鲁湿地调研“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后,随即赴拉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亲赴一线关注地方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情况,这样的安排在今年部长调研中尚属首次,此前也不多见。
据悉,在拉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黄润秋不仅认真查看了建筑垃圾堆存、覆网抑尘措施,还深入各处理单元详细了解拉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链条,可谓细致入微。他强调了两点:一是严防建筑垃圾收运、堆存及处置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要妥善解决排水、扬尘等问题;二是加快建筑垃圾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实现,确保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中段运输及末端处置等各环节形成监督闭环。
此举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即提升地方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能力将成为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作。同时也预示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迫在眉睫,市场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不仅如此,今年3月份,住建部城建司司长胡子健也曾带队到北京市调研建筑垃圾治理工作,与当地政府代表以及顺义区、李遂镇、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代表等举行了座谈会,指出要严厉打击建筑垃圾非法处置行为。6月20日,住建部部长倪虹调研考察了上海市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PPP项目——马桥再生资源化利用项目,对资源化利用实践以及在绿色低碳减排方面的探索提出要求。
地方上,合肥市委书记于7月18日亲赴肥东县三汊河码头进行暗访,指出建筑垃圾和砂石随意堆放等突出问题,立即要求启动调查,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7月5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等一行人对昆明市建筑垃圾处理情况开展联合调研,实地查看多个项目;贵阳乌当区区委书记等于6月底调研建筑垃圾问题整改工作,仔细察看弃土场建筑垃圾处置点建设情况……
综合上述内容不难看出,仔细、认真是各级部门对于建筑垃圾处置情况调研的基本态度,而资源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则构成接下来工作的重点。众所周知,环保一直都是明确的政策导向型产业,自上而下全面关注,无疑是为建筑垃圾处理市场发展注入强心剂,未来有望进一步释放治理需求及相关项目。
另外,今年以来,建筑垃圾问题也频频成为中央及地方生态环保督察的典型案例中。
史无前例
中央环保督察一次通报7个建筑垃圾典型案例
6月,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7起典型案例,全部与建筑垃圾处置问题相关,涉及省(市)包括江西、浙江、上海、湖北、湖南、重庆、云南。自去年“海南省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粗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多发”首次让建筑垃圾成为典型案例开始,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明确要“重点关注固体废物尤其是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情况”。
被督察省(市)无一例外全部曝出建筑垃圾违规处置问题,既有华中地区的核心地带、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也延伸到了西南关键区域,震惊环保行业内外。更需要注意的是,督察组发现,因消纳场所规划不够导致处理能力不足,跨区域倾倒建筑垃圾行为普遍存在,甚至还有部分城市甚至将垃圾倾倒在乡村地区,侵占了宝贵的基本农田。
比如云南玉溪市,花了660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抚仙湖北岸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但制砖生产线建成以后就从未运行过,整个项目除了2019年12月中旬至2020年4月收纳过建筑垃圾,之后就再未收纳过。比如浙江杭州市,2019年政府批复规划,拟建设本地消纳设施141处,但截至督察组到来,只建成了20余处。
紧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步伐,省级督察组也开始注意到建筑垃圾处置乱象。7月12日,安徽省生态环保督察公开4个案例,其中包括“池州市部分区域建筑垃圾管理粗放 乱堆乱倒”“马鞍山市一些地方建筑垃圾管控不力违规处置污染环境”,又将建筑垃圾处置进一步推上风口浪尖。督察发现,池州市城管局对《安徽省建筑垃圾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推进工作缓慢,至今无一处建筑垃圾消纳场;马鞍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滞后,一些地方建筑垃圾违规处置问题多发,堆放污染环境问题突出。
又是推进缓慢、又是能力不足。事实上,早在“无废城市”概念提出之时,建成建筑垃圾处置中心、提升收运能力已经被提上日程。在今年两会上,李强总理在报告中只提到了一个细分产业,就是“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表述为“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国务院2月9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目标,即到2025年,要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
解决“垃圾围城”困局,提升建筑垃圾处理率刻不容缓。
年产超30亿吨
是最集中、数量最大的单一品种固体垃圾,也是一门“变废为宝”的好生意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32亿吨,2026年产量可能突破40亿吨。不仅增长势头迅猛,建筑垃圾数量在城市垃圾总量中占比也高达四成,是生活垃圾的10倍,增速是生活垃圾的6倍,已经成为国内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物。按照每吨垃圾处置成本500元保守计算,这将是一个万亿级别的巨大市场。
但相对应的,当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只有10%左右,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90%~95%对比差距明显。另,全国已建和计划建设的固定式建筑垃圾生产线约有800余条,这也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实际处置需求。究其原因,由于项目土建成本、设备成本、运营管理成本等较高,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往往十分依赖政府支持,而且与传统填埋方式相比,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投资回报比不高。这就导致,目前有能力承接大型建筑垃圾消纳处置项目的基本都是国资企业,市场竞争相对不足。
巨量建筑垃圾如何有效消化?透过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日本,减少施工现场垃圾产生和尽可能再利用,是处理建筑垃圾的主要原则;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建筑垃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责任者,都需要为减少垃圾和回收再利用出力,建筑材料制造商必须将产品设计得更加环保和有利于回收……不难看出,实现建筑材料的有效循环是减少建筑垃圾产生的“治本之策”。
如何打开建筑垃圾资源化产物需求市场?用作路基、建材、矿坑回填等或是最终出路。建材行业专家徐洛屹表示,虽然固废产出行业都在积极开展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但是从产品出路来看,固废综合利用大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建材产业,建筑垃圾更不例外,那就是建材化。从业者亦认为,建筑垃圾再生墙体也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已经有公司开展相关实践,采用拉锁式装配式设计,具有墙面平整度高、隔音隔热性能好、施工速度快、易安装等优点,经济效益可观。
地方也从政策层面为此助势。通过强制使用再生产品,北京正借科技创新之力为建筑垃圾资源化成果打开销路。今年5月,北京海淀区举办了一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产品利用推介会,为上下游链条上的企业搭建对接平台,进一步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再生产品,宣传应用经验,助力打通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利用“最后一公里”。拆除垃圾中一些强度比较低的材料,可以再生为固化土;装修垃圾中一些轻质物也可以再加工成为RDF燃料棒,这些产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北京基建工程。
结果是,2023年,北京市累计处置建筑垃圾1.06亿吨,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加工为再生产品4651.86万吨,采取土地平整、绿化造景等方式综合利用3371.99万吨,采取工程就地回填等方式直接利用2634.93万吨,成绩亮眼。
总之,随着中央压力层层传达,地方政府将不得不直面问题,拿出决心增强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能力。对比传统的“一埋了之”方式,资源化再生利用无疑会为处置单位创造更多盈利可能性。当然,这其中必然少不了政策的引导。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