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所密集开市国内市场期待升值
- 2013/11/27 10:30:31
- 4160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
国内碳排放市场扎堆开放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深圳在2012年10月就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早用立法形式保障了碳交易工作的进展;今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交易平台鸣锣开市,成为家进行交易的试点市场。截至目前,深圳碳交易市场成交量已经达到12万吨,全市约有六成控排企业参与交易。交易价格也从初的28元/吨,上涨到目前80元/吨左右,交易金额逾800万元人民币。
在深圳之后,国内其它试点城市加快了开放的步伐。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试点交易在上海环交所正式启动,北京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会在11月28日上线交易。今年年底前,天津和广东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将开始交易。与此同时,其它非试点城市也陆续发布详细管理办法和方案。
沪碳排放权交易“试”出一个大市场
在昨天举行的“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希望试三年或者五年八年之后,出现一个企业认可、政府满意、客户接受的大市场。”而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也表示,因为上海独特的经济地位,未来在碳排放的交易规模、机制创新等方面更值得期待。
上海在国内制定出台了碳排放核算指南及各试点行业核算方法,确定了全市碳排放统一的“度量衡”。同时,在分配方法方面,采用了上较为普遍的“历史排放法”和“基准线法”,并结合上海实际对其进行了深化和完善,更符合现阶段上海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孙翠华看来,减排力度不够,配额发得太多,就不会有市场;而配额发得少了,市场也活跃不起来。所以,上海的方法既给企业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是比较合理平衡的状态。
此外,上海以市政府令的形式出台的碳排放管理办法,在全国是一个之举。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罚则明确。
碳排放交易有利于推动市场发展
作为运用市场化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碳排放交易主要是指政府对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实施配额管理,并在一定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余的配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
去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等7个省市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6月,深圳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开启我国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7省市的试点,我国有望成为碳排放权交易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
碳排放交易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不仅有利于将节能减排压力传导到企业,促进企业选择低成本减排路径,还有利于推动“碳服务”关联产业和碳市场发展。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碳交易的实行,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强化了各主要控排单位的减排力度,同时推动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巨大需求,特别对于碳捕捉、碳提纯及工业节能上市公司将有较大的想象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中电远达董事会日前通过了《关于审议收购中电投先融期货有限公司32%股权的议案》,是公司布局环保产业的重要一步,标志着公司提前布局碳排放期货交易和环保指标交易市场。此外,碳排放交易将有效推动企业采用节能技术与服务,合同能源管理相关企业将从中受益,天壕节能、易世达昨天已有所表现。
谁将统一全国市场?
本周,京沪两地市场将陆续启动。在距离深圳市场开市近半年之后,国内碳交易试点终于迎来新市场,碳商们也为之振奋。
“我们对国内CCER市场期待很大,虽然也不敢把期望放的太高,”环保桥公司总经理彭峰说,“一方面,从来看碳市场不是特别景气,比如欧洲的价格虽有回升,但仍然没有达到盈利的水平,而加州暂时不能接纳范围外的抵消额度,因此这些对国内CER的消化帮助都不大,因此对国内市场充满期待。”
彭峰表示,他们判断未来CCER的市场走向可能还是主要在强制减排市场里,从欧洲经验也可以看到,强制减排市场肯定是碳交易的主要方向。
中创碳投总经理唐人虎表示,首先,即将启动的京沪市场比深圳体量要大得多,这更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碳试点的启动。其次,因为上海有自贸区,这个城市金融属性更多,“我们也希望上海在市场的属性上面发挥更多的力量,应该在市场的建立方面有一些优势,做一些创新,步子再迈得大一些。”
中央财经大学陈波博士表示,美国比较看重一级市场,用拍卖这种方式来建立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要以OTC,就是场外交易为主。对于我国而言,今后主要是积累经验,重点还是将来第二阶段的重新设计,即重新设计整个全国性的市场。要通盘考虑流动性、价格机制、激励机制等碳交易的核心要素。现在只能说是为2015年之后做一个铺垫,将来会有市场之间的链接,交易所的竞争与退出。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