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创新小规模试水10亿吨排放市场谁主沉浮
- 2014/6/25 11:03:02
- 63467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关键词:碳金融
碳金融创新小规模试水 10亿吨排放市场谁主沉浮
中国碳交易市场有望抢占先机
随着国内试点市场的发展,立足于现货市场之上的碳金融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近期举办的地坛论坛和深圳低碳城论坛上,碳金融成为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
发展碳金融大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未来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情况。据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设计已提上日程,计划在3-5年内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进一步表示,下一步计划把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吸引到碳市场中,特别是从7个试点开始做起,探索如何在现货的基础上做期货,真正把市场潜力发挥出来。“作为起步阶段,肯定还是现货,这样比较稳,这也是我们阶段要做的工作,下一步阶段的重点可能在碳金融、碳排放权期货方面做一个探索,要有一个过程。”苏伟说。
而建设全国市场、发展碳金融,各方的关注点之一是将来的市场交易落在何处?对此,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表示,统一的市场不一定意味着统一的交易品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靳国良也认为统一的碳市场并不是统一交易所。而各个试点市场和相关参与方已开始碳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以期在未来的全国碳市场中占有先机。
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均表现了对碳期货的期待,但以市场发展现状来看,碳期货产品成型尚需时日。不过,一些交易所和金融机构已在碳金融领域进行了一些“微创新”。今年上半年,引人注目的碳金融进展之一是,5月份中广核和浦发银行发行的中国个碳债券。
首单碳收益票据成功发行
“低碳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而碳市场无疑是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国内碳排放权交易以及碳金融市场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碳金融领域将为传统金融带来更多新的理念和冲击,将持续地产生更多创新型产品。”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表示。
在日前由《金融市场研究》编辑部与浦东银行投行部合作举办的“绿色债券———碳收益票据创新”专题研讨会上,与会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碳排放权交易所、能源生产企业就国内碳交易市场业务创新、推动债券市场服务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企业发展建言献策。来自会议的消息显示,借助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平台,我国碳金融创新已经迈出重要一步。5月12日,经交易商协会注册,由浦发银行主承销的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10亿元中广核风电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并受到市场投资者的热捧。
“碳收益票据是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融合金融与政策性的一类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将拓宽我国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对碳资产和碳市场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对促进国内碳市场乃至整个国内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业内专家说,金融工具的创新改革为该产业拓宽融资需求和提速碳交易市场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首单碳收益票据的成功发行,不仅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低碳金融的支持,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进一步向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实现了推进国内碳交易市场发展以及跨要素市场债券品种创新的双赢。
10亿吨碳排放配额释放新红利
“现在一提到中国碳市场,很多人的反应会是价格或者流动性。”能源咨询机构Ecofys碳市场分析师吴倩拿出一份分析报告《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配额分配初始评估》(以下简称《报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实分配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这与成本效率和价格问题都息息相关,对企业履约也有直接影响。”
目前,在运行中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分配了10亿多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给约1810个中国的控排企业或单位,大多企业对于分配制度大体满意。中国目前GDP在全世界占10%,但是能耗占20%,碳排放占到全世界的25%,减排压力巨大。“中国的碳排放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红利’。”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10亿吨是一个实体经济。不过,尽管金融机构对碳金融抱有积极的态度,落实到碳市场的主体企业上,却仍存在一些微观层面的障碍。在碳排放交易中,一份碳配额代表了在国家或者工业设施减排目标下被允许排放的一吨碳当量。其交易价格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也包括这些交易量能否被国家或者企业用于履行其所承担的强制减排目标。
美国洲际交易所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表示,回归本质,要记住碳市场是为企业服务的,因此要把聚光灯聚焦在实体经济上。“事实上,现在中国的碳市场已有10亿吨,这10亿吨是一个实体经济,但从交易上来说都没有进行一个价格保护。实体经济在呼唤金融专家提供帮助和服务,只要把这10亿吨后面的企业服务好了,这就是交易所或者投资人挣钱的机会。”黄杰夫称。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