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环保产业并购热潮 转型还是炒作仍待解
- 2014/8/11 15:23:46
- 62618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关键词:环保产业 并购热潮 横向扩张 转型
探路环保产业并购热潮 转型还是炒作仍待解
2014年4月24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上,我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表决通过。这部被称为“史上严”的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实施,对国内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同时,外部政策的驱动也将带动环保行业资本投入的增加,对整个行业,尤其是一些细分行业带来巨大的机会。另外,行业内部的变革同样不小,并购事项的兴起,为行业内公司带来更多的可能性。环保并购如火如荼
近年来,环保行业并购事项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涉及环保领域的并购项目不足20例,而2013年则超过80例。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目前高PE,有充分的动力,被并购标的也能享受一定的估值溢价,并购同时也能产生协同效益,带来业绩增长。基于这一逻辑,2014年环保产业并购将呈现更为频繁的景象。
实际上,在环保行业并购兴起的背后,是整个行业分散弱小的现实,据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数据统计,在我国主要环保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市值低于50亿元,市值在200亿元以上的只有5家,去年全年盈利超过10亿元的仅三家,与环保巨头丹纳赫、威立雅和苏伊士等规模相去甚远。
就收入而言,截至2009年,大环保企业威立雅集团营业收入为3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14亿元),第二大环保企业苏伊士集团营业收入为123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81亿元),而目前我国大型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大多在20亿-30亿元。
2012年公布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
另外,环保行业细分子领域众多,技术路径繁杂,行业存在严重的区域垄断及技术路径繁多的特质,并购则是实现突破的捷径,在突破区域瓶颈、实现业务协同、产业链整合、跨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并购类型:横向扩张为主
从近两年的并购类型可以看出,环保产业的并购还是以行业内的横向扩张为主,其比例占一半左右。产业链延伸的纵向并购和跨行业的多元并购数量相当。可见通过整合同类型的行业资源,扩大经营规模还是环保产业并购市场内为主流的需求。在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水务和固废行业的投资运营商(如在2013年各有4笔并购交易的桑德环境和江南水务)多通过收购地方性的环保运营企业进入区域市场,这类并购往往单个案例的交易金额不高,但是案例总数较多。此趋势也从侧面体现出,我国环保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还不高,还需往资源集中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未来环保企业内生性的并购方向将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实力雄厚的平台型企业将继续依靠并购做大做强。这类趋势将主要存在于环保产业中相对较为成熟水务和固废领域,这类并购将使这些领域的市场竞争格局趋于明晰和稳定。二是区域性的企业通过并购向全国性企业转变,并且有实力布局全国的环保企业大多位于发达省份的一线城市。然而,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在某一地域耕耘多年,具有不俗实力的企业。对这类公司来说,直接并购当地业务相似的企业或许是进入新的地域,避免水土不服的好方式。第三个方向是业务单一的环保企业借助并购,使自身业务多元化,综合化。这是丰富多彩,给人想象空间的一个方向,因为这类并购看重的不只是资金实力和规模扩张,而更加看重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跨界玩环保 转型还是炒作
截至目前,直接并购正成为非环保企业跨界进军环保产业快速、直接的方式。过去一年环保领域发生的并购交易类型中,跨行业并购比例近三分之一。虽然新进“玩家”各怀想法,但不用过于担心环保热潮会重蹈光伏产业的厄运。
“对环保领域感兴趣的非环保企业多为传统行业,以化工行业为主,其余则为房地产和餐饮业。”中宜环保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史方标表示,以往年数据来看,某些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也对环保青睐有加。
对上述传统行业的企业来说,其原有业务与环保并不相关,甚至橡胶、化工、金属加工等相当数量的企业都涉及“高耗能高污染”领域,从污染转向环保,也成为本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自身行业竞争激烈或前景不明,上述挣扎于传统行业泥潭的买家也存在急于转型的心理。根据对过去一年所有并购案例的梳理分析,史方标发现,相对于环保行业内部的并购案例价格,跨界并购的代价往往高出很多。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环保概念在二级市场估值较高,一些上市公司难以排除借环保题材拉升股价的嫌疑。2013年年底,主营电气设备的华仪电气就宣布斥资1亿元进军环保产业,在此前一系列合同公告的密集“轰炸”下,公司股价创下近两年新高。随后,控股股东华仪集团大举抛售480万股股票。业内人士指出,需谨慎看待这类以“粉饰形象”为主的跨界投资,实际上这些企业对环保新业务的消化整合能力仍旧存疑。目前看来,这种现象似乎还难以避免。由于我国环保行业企业整体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从目前环保上市公司的产值看,2012年环保业务产值超过10亿元的公司仅有8家。大量的中小规模的环保企业存在的“低门槛”,为新玩家依靠并购迅速切入行业提供了便利。
当然,也不用过于担心环保热潮会重蹈光伏厄运。2010年,太阳能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其他行业纷纷跨界进入的热点,甚至羽绒服、丝袜制造企业都疯狂进军光伏,在2012年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大量企业破产。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环保产业的子领域更多,新玩家们会迅速被分散到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环境监测等多个子行业中,因此不太可能出现当年全部涌入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一个领域,导致一地鸡毛的现象。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