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笨办法”出大作用专业治霾期待“排放清单”

2014/11/11 13:15:34
6233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雾霾 PM2.5 治霾 废气处理
导读:治霾的态度就靠做实事体现,扎扎实实才能不至于在抗霾过程中落了下风。
  【中国环保在线 废气处理】雾霾治理没有终南捷径,一种为治理雾霾提供决策的“笨办法”正逐渐流行起来。制定“排放清单”,以期在治理中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治霾的态度就靠做实事体现,扎扎实实才能不至于在抗霾过程中落了下风。



“笨办法”出大作用 专业治霾期待“排放清单”
  
  在日前召开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一凡表示,通过高质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能了解各地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运输关系,并为制定国家和地区合理的减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排放清单”是一种污染物溯源的方法,说是“笨办法”,因为它的数据来源是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举个例子,如果要给出某市交通污染物的“排放清单”,先得把该市所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路段,然后从监控中调出每段路面上的车流量、车速、车队构成等信息,放到特定的交通污染物排放模型中计算,就可得出路面上机动车的实时排放情况。“一份高质量城市交通‘排放清单’需要收集的数据源,到每辆车用几号汽油。”李一凡说。
  
  在提出“排放清单”的概念之前,“源解析”是一种追溯雾霾源头的通用方法,通过分析大气中颗粒物的成分、反应、比例等,推测出哪些污染物排放对雾霾造成了影响,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庄国顺认为,“排放清单”是大气研究的基础,在追溯污染物源头方面比源解析更重要,因为进入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直接监控各种污染物排放在溯源上要明确得多。
  
  李一凡认为,制定“排放清单”应成为国家行为,即由国家统一收集、汇总各种排放源数据,然后科学家能够获得这些准确的数据,并用于模型计算,明确各源头对雾霾的“贡献”,以期在治理中能够实现“指哪儿打哪儿”。
  
  治霾的态度就靠做实事体现
  
  近这几年,雾霾天似乎已经成了冬季的“标配”,PM2.5这个词也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人人皆知的“热词”。要想“制服”这些既污染环境又损害健康的细颗粒物,首先要做的当然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要想坚定公众治霾决心,要想出台的举措能得到广泛认同,就得让公众看到政府是有行动的,各省市PM2.5源解析构成情况,就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结果的公布,让很多人对雾霾源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在这份结果的背后,人们也能够看到过去的三年里,在“段子横飞”的那段时间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实实在在的工作。相信这份基于科学态度的分析结果,有助于职能部门出台更符合济南实际的举措,也有助于赢得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支持。有句话叫“好的开始就是成功”,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虽说雾霾的形成不限于一地,治理起来也需要区域性的综合举措,但对单个城市而言,先走一步总归是没有错的。毕竟,与专业团队合作分析雾霾源头是科学的态度,从群众利益出发做实事,同样也是科学的态度。
  
  当下的“抗霾之战”确实人人可见。无论是洒水抑尘、雾霾罚单还是车辆限行、工厂关停,狠招奇招频频祭出,壮士断腕语气坚决,一时间各地“同仇敌忾”,大有雾霾不除誓不罢休之势。然而,等到风吹霾散之后,“全民战争”是否会转眼消弭,一切又复旧如初;警钟不再响起,严令化为空文?直到雾霾再次席卷而来,抗霾之战才会再度上演?
  
  周而复始的“循环困局”,以及雾霾消散后的松弛侥幸心理,值得每个人警惕。一时的痛定思痛,难以根除雾霾的病根。美丽中国,容不得烟笼雾锁;生态文明,不能沦为“再创灰黄”。风雨吹得散雾霾,但不应吹走责任与担当。秉承源头遏制、常抓常管的理念,才能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局。塑新型产业结构,践环保节约路径,区域、部门联动,企业、公众广泛参与,决心不变、力度不减,才能真正守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白云蓝天。

热门评论

上一篇:多地开辟城市通风走廊 “穿堂风”治霾效果待估

下一篇:大气污染问题阴影笼罩 机动车限行不能常态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