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驱动经济转型 2014省域环境竞争力排名出炉
- 2014/11/21 8:39:59
- 63552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关键词:环保设备 环境竞争力 京津冀 经济转型
环保驱动经济转型 2014省域环境竞争力排名出炉
辽粤鲁位列2014年中国环境竞争力绿皮书近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在全国省域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山东、江苏居前三位。
由中国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发布的该报告,将全国省域生态环境竞争力分为生态建设竞争力和生态效益竞争力二个指标,根据这一评价体系,排名1-10位的依次是:辽宁省、广东省、山东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福建省、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浙江省。
报告显示,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环境竞争力分布很不均衡,有7个省、市、区达到55分以上(高分58.2),14个省市区处于50-55之间,50分以下的有10个省市区。
分区域看,中国4大区域环境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52.9分、中部地区53.0分、西部地区48.8分、东北地区52.5分。
报告指出,环境竞争力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在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占5席,分别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报告认为,这反映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对环境治理的投入比较大,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
与此同时,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大多数省份的环境竞争力排位处于中游区。东北地区3个省份中,除辽宁省以外的两个省份都处在下游区。
报告显示,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环境竞争力排位大多数处在下游区,全国排名后11位的省份中,有6个是西部省份。报告认为,这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弱,在环境治理投入、环境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与保护力度,不断提升环境竞争力。
京津冀环境竞争力下降
《环境绿皮书》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省域环境竞争力排位变化较大。
2012和2010年相比,环境排位竞争力上升的有13个省份,上升幅度大的是重庆和广西,排位均上升8位。排位下降的有11个省份,下降幅度大的河北和云南,下降9位,另上海下降7位,北京下降5位。
受此影响,在“十二五”中期(2010-2012),河北和北京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排位呈波动下降趋势,2012年河北、北京排名分别是第12、14位,由上游区下降到中游区。京津冀地区天津的排位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却位居全国第23位。但在全国处于下游区。
北京尽管单位GDP能耗位居全国低,但是由于周边地区重化工业发展,导致雾霾,使得其环境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
《环境绿皮书》显示,2012年北京在控制工业废气、废水、粉尘、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上成效显著,但人均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在绿化、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效益方面的保护力度不够,而且大气环境竞争力下降,对废弃物的回收重复利用率较低。
河北因重工业较多,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同时水、土地、大气、森林、矿产、能源等资源保护力度较小,在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环境管理和环境影响竞争力都处于下降状态。
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李平指出,京津冀地区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资源约束的状况,表明原来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投入推动经济的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京津冀地区所以雾霾严重,环境竞争力下降,与该地消费以燃煤为主的能源有关。目前河北正在加快治理污染,减少钢铁等产业的产量。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与此同时,主席日前在APEC欢迎宴会的致辞中说,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APEC蓝”是全力进行污染治理的积极成果,要继续保持下去,实现山青水绿的绿色发展,则需以更大的力度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总结起来,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当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如果能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就能够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认识升华,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体现了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本质上是选择发展方式的问题,是用什么办法、靠什么途径实现发展、做大蛋糕的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防治污染,也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用绿色、循环、低碳的方式实现发展,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通过这条环境友好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才能既培育好“金山银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保护好“绿水青山”,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回顾世界历史,有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比如英国是早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伦敦在很长一段时期是的“雾都”;上世纪40年代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使美国洛杉矶饱受困扰。事实证明,在发展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再补回去的成本可能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更何况有些地方的重金属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是积重难返,难以恢复。这些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必须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