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乳山3举措破垃圾围村城乡人居环境“”

2015/1/9 11:47:38
5774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小疯子
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处理机农村垃圾
导读:享有“长寿之乡”美誉的乳山近年来致力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垃圾围村”治理,严把考核关,给垃圾清理工作戴上“紧箍咒”,实现了城乡人居环境的“零差距”。
  【中国环保在线 环卫清洁】享有“长寿之乡”美誉的乳山近年来致力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垃圾围村”治理,严把考核关,给垃圾清理工作戴上“紧箍咒”,实现了城乡人居环境的“零差距”。

  
  乳山3举措破垃圾围村 城乡人居环境“”
  
  在美丽乳山,这座享有“长寿之乡”美誉的城市,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成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人们的共识。扩建污水处理厂、增设垃圾转运站、推行工业减排……一系列扎实推进的绿色行动让百姓的生活不断改善。据悉,乳山人践行绿色健康理念、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在这个城市里,农村垃圾处置问题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一样,受到了同等的重视。
  
  村里的垃圾能“发电”
  
  近日,有媒体人士走进山东威海乳山市徐家镇东峒岭村,整洁的水泥路,干净的农家小院,让人耳目一新。
  
  村里的文体活动广场上,村民姜文同正在向大家“秀”自己的毛笔字。“家乡洁净美生活乐滋滋”,苍劲浑厚的字体赢得村民的阵阵好评。姜文同表示,他的字代表着东峒岭村村民们的共同心声:环境美了,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东峒岭村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头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实施,有力促进了东峒岭村的经济发展,姜文同一家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日子富裕了,农民盼的是什么?“干净的院子,整洁的街道,喝上放心水,远离垃圾堆。”土生土长的农村汉,50多岁的姜文同用简单几句话,便道出了村里几辈人的心声。
  
  影响农村环境直接的问题莫过于垃圾泛滥。村里的生活垃圾、畜禽粪便一直是影响农村环境的硬伤。姜文同回忆,以前村里环境平日看不出有多差,但一到大风天,塑料袋、废纸等生活垃圾便漫天飞舞,空气中还夹杂着阵阵难闻的异味,整个村就像一个“垃圾场”。
  
  2011年,徐家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开工建设,姜文同每次经过都会询问一下工程进度,期盼着村里环境面貌尽快焕然一新。当年年底,垃圾中转站正式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60多个垃圾箱也在村里“上岗”,每户村民都能就近便捷地处理生活垃圾。为保障垃圾及时清运,村里还专门安排了4位保洁员,配合垃圾运输车定期清运垃圾。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姜文同和邻居们发现,门前道路污水横流的现象不见了,走起路来越来越舒坦;即便刮起大风,也不会再现垃圾纷飞的场景,整个村子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环境一同改变的,还有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从原来的垃圾随手扔,到主动放到垃圾箱;从不关心村庄建设,到主动为村庄发展出工出力……一系列可喜变化为东峒岭村增添了发展的活力。
  
  三项措施破“垃圾围村”难题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套。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为15个镇区购置了30余辆垃圾压缩运输车,配备了1.5万个垃圾桶,并为离市区较远的10个镇各修建1处垃圾中转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在各镇成立环卫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组建环卫“管理、保洁、清运”三支队伍,保洁员工资由市财政以每人每年36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同时,每年投入6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视村庄分布情况、转运距离远近等,分档次进行奖励补贴,激励镇街提高垃圾清理转运实效。
  
  二是采用BOT方式,明确无害化处理方向。摒弃粗放填埋处理垃圾的方式,采取BOT方式,与深圳绿色动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充分发挥垃圾“余热”,变废为宝。目前,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垃圾处理量可达500吨,每年能直接焚烧14.4万吨生活垃圾,节约标准煤近2万吨,垃圾减量可达80%,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三是创新管护模式,促进环境治理长效化。发挥农村社区的组织作用,探索出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单位的“一体管护、联包联干”的管护新模式,由社区统一安排人力物力,统一值日清扫,确保农村环境管护常态化、长效化。鼓励各镇村大胆创新,积极建立新的管护方式。同时,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由市环卫一体办、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对镇村垃圾清运情况进行不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各镇资金补助直接挂钩,并纳入镇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促进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建设。
  
  城乡人居环境“零差距”
  
  近年来,乳山结合“乡村文明行动”,以促进村容整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大城管”格局,将城市管理模式向乡镇、农村延伸。该市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为15个镇区购置了38辆垃圾压缩运输车,配备了1.5万个垃圾桶,并为离市区较远的10个镇各修建1处垃圾中转站,建立起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改变了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日晒”的现象,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环境越变越好的同时,一些村却因为资金困难、干群认识不足、管理考核不严等原因,存在保洁队伍不全、垃圾桶缺损、垃圾收集不彻底、垃圾车转运不及时等问题,成为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后一公里”上的拦路虎。
  
  不放过犄角旮旯,不留一处垃圾死角,乳山在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中定了调。去年,乳山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各项设施,在各镇成立环卫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组建环卫管理、保洁、清运三支队伍,明确专人专责。每30人设置1个垃圾桶,每个镇配备2辆垃圾车,每辆垃圾车配备2名垃圾清理员,村里每300人配备一名环境卫生保洁员,每15到20个村设立一名环境卫生专管员,每村设立1名环境卫生管理员,由村支书担任。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国足球迷赛场捡垃圾获赞 赢了比赛获得文明

下一篇:十万火急救南渡江 海南着手驱逐“蚕食”垃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