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垃圾无序大煞清明风景接地气治理打破围村僵局

2015/4/7 10:34:14
59536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枫叶
关键词:垃圾处理环保垃圾站农村垃圾
导读:清明小长假里,一通关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感慨引发大众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思考。在“垃圾围村”席卷全国众多农村的当下,农村垃圾治理之路该如何走。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清明小长假里,一通关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感慨引发大众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思考。在“垃圾围村”席卷全国众多农村的当下,农村垃圾治理之路该如何走?

  
  垃圾无序大煞清明风景 接地气治理打破围村僵局
  
  清明节祭祖,火了农村垃圾治理话题

  
  若论这几日里热门的话题,非清明节莫属。
  
  4月7日,来自《乐山日报》的报道称,近日有记者微信朋友圈出现了一通感慨:起因是清明节来临,一朋友回乡祭祖,顺便想在山好水美的农村踏青游玩,没想到农村乱扔乱倒的垃圾大煞风景,伤了朋友的心。回来后,朋友便在微信朋友圈发一通感慨。
  
  一石激起千层浪,朋友们纷纷发表评论,尤其是以前家在农村的朋友,更是感叹现在农村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破坏了记忆中美好农村的形象。
  
  无独有偶,关注农村垃圾问题已有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何崇元,近日呼吁农村垃圾治理迫在眉睫。
  
  据《人民日报》报导,何崇元生于农村,在乡村长大。20多年前,他的家乡是一派炊烟袅袅、田野绿洲、鱼虾成群的景象。
  
  反观如今,虽然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但农民的房前屋后、田边路旁、沟港滩头都扔着垃圾;各种污水也得不到处理,任其横流。邻村的一片小树林更是垃圾成灾:各种颜色的塑料制品、玻璃、陶瓷碎片等建筑垃圾随处可见,偶尔还有几只鸡在上面觅食,与以前的幽静、干净判若两样。
  
  何崇元来信称,一些当地村民说,他们虽有垃圾处理意识,但不知如何操作,只好按传统办法,先把垃圾堆在院外,或者直接扔到池塘或小溪边,等到天气晴朗的时候,再堆到一起烧掉。焚烧的时候,村里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塑料制品焚烧时的气味,让人觉得无处可逃。村民们虽有怨言,却无能为力,任由垃圾问题像一个“毒瘤”一样扎根生长,日渐严重,看了着实让人焦急心痛。
  
  “垃圾围村”倒逼治理机遇期来临
  
  政协代表何崇元的呼吁和引爆朋友圈的感慨并非无来由。近年来,在各大城市陷落“垃圾围城”困境的同时,我国农村也面临着“垃圾围村”。近期,住建部副部长王宁介绍,我国农村有6.5亿常住人口,年产生活垃圾约1.1亿吨,其中有0.7亿吨未作任何处理,占总量的63.6%。
  
  而来自住建部的一组数据也表明,农村垃圾治理问题迫在眉睫。截至2013年底,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仅有21.8万个,占37%;有14个省不到30%,有少数省甚至不到10%。
  
  《中国建设报》3月16日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排放缺乏有效管理,甚至处于混乱状态。除少数省级卫生村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倾倒。
  
  “有新房、无新村,家里新房整洁、家外环境脏乱,这种现象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林新华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表示,眼下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环保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境管理建设能力严重不足。据林新华介绍,2013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5亿吨,这其中的绝大部分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而是直接排放,直接威胁农产品安全和群众的身心健康。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国务院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以垃圾、污水为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治理方案须“接地气”
  
  全国人大代表孙菁曾特别强调,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与城市有较大差异,因此收集方式要尊重农村生活、生产习惯,避免照搬“城市化”的处理方式。
  
  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农业、规划、国土、交通、林业、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水务、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但该项工作却没有综合部门来统筹推进,联动不足。为此,林新华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明确由一个综合部门来协调,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明确牵头单位,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3月28日,有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农村环境治理不能让农民靠边站》的文章。他认为,治理农村环境应从机制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
  
  而要农民走到治理主体还这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探索和建立长效的、动态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积极治理农村环境。后,构建和完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制度,让农民的环境治理行为在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热门评论

上一篇:视觉震撼背后230辆车损坏 “速7”报废车如何不溜达

下一篇:土壤顽疾频亮“红灯” 祛除沉疴关键在四剂猛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