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我国绿色建筑良性发展
时间:2015-11-17 阅读:845
当前我国能源革命核心是推动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调整能源结构,优先战略是节能。而城市是未来能源革命、对应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主战场,我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了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中国特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发展燎原之势
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2014年3月,住建部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以来,我国的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截止到2015年3月31日,全国共评出2887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4亿平米。仅2014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是2008年至2013年6年绿建标识数量、面积总和的75.5%、78.7%。
推行绿色建筑乃大势所趋。绿色建筑在我国城市发展中效果如何,其能耗情况、增量成本、满意度是否达到了设计目标,这都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应该从技术方案经济合理和运行效果达标、设备及系统运行稳定、室内外环境良好无污染、建筑细节设计落实到位去评价。
发展瓶颈
在对全国各地区具有代表的120个绿色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的后评估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直接、主要的问题是增量成本合理利用问题,要把有限的成本用在绿色建筑重要的部分和环节,更好地使绿色建筑发挥效果。首先,我国大部分绿色建筑提升室内环境质量的增量成本投入不足,缺少带自控装置的活动外遮阳、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利用装备,从而导致建筑的舒适度不高;其次,一些绿色技术需要在日常运行中使用能源、人力、材料资源等,维持有效功能、更换或升级,都会产生超过传统建筑的增量成本,其运营增量成本投资不足,终导致设备操作维护不到位、损坏后不能及时修理;再次,被动式技术措施投入不足,包括提升建筑围护结构、采用建筑自遮阳、设置中庭及天窗等。
绿色建筑实施中更深层的问题是政策、监管与人才问题。国务院2013年1号文件转发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各省区市依据此上位法,来推行绿色建筑措施、发展规划,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切实可行实施方案还需完善和落实,涉及的建设、国土、规划、环保、园林、房管等多个部门监管过程中职责不清,造成部分技术指标难以落实的问题;在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监管不到位,只注重前期设计环节监管,施工过程中人员、技术、质量监管缺失,而竣工验收把关不严造成了我国绿色建筑达不到设计要求,运营阶段更是由于投资不足绿色建筑流于形式;与此同时,绿色建筑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绿色建筑咨询服务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指导作用,仅仅停留在整理申报材料层面,甚至误导开发商。
多管齐下 良性发展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要以“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为基本原则,制定各相关部门便于操作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加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和备案,形成基于强制标准的绿色建筑监管体系:由各地方政府负责实施与协调,针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验收、运营等阶段,明确建设、发改、国土、规划、环保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分工和责任。
在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同时,各级政府可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资金,鼓励绿色建筑施工方法、节能技术及产品等相关研究,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加强向大众宣传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通过推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手段激励开发商投资建设,并调动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积极性,推进我国绿色建筑良性发展。
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内,坚持以人为本,降低增量成本,提高绿色建筑实施效果。在设计前期,将绿色建筑技术与常规建筑设计融合,绿色建筑设计及技术理念在方案前期介入,将被动式设计、主动式技术与设计方案融合;在施工过程中,大力倡导使用被动性技术、被动式建筑材料,在我国大力发展“被动房”,以节省运营成本;在运营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的模式,采取集中运营的新方式,提高运营技术水平,解决绿色建筑运营人员水平不高、资金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