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谷研试剂有限公司

环保在线免费8

收藏

谷研试剂-中国环境污染严重 污水总量超环境容量三倍

时间:2014-06-03      阅读:504

谷研试剂-中国环境污染严重 污水总量超环境容量三倍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大货物贸易国。而与此同时,根据能源机构的数据,截至2011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80亿吨,已占到碳排放总量的25.5%,即四分之一强,超过美国碳排放量50%左右,被社会认为是世界上zui大的碳排放国。

 

去年以来,中国各地频发的雾霾也成为被高度关注的问题,甚至被低碳经济研究所称为“当今zui大的环境灾害”。

 

如果说,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社会21世纪面临的zui严重的挑战之一,那么,碳减排和雾霾治理便是这项挑战中zui紧迫、zui需要攻破的堡垒。

 

雾霾成灾

 

2013年初以来,我国多次出现持续性、大面积雾霾,覆盖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城市,受影响人口约6亿人。雾霾中的PM2.5成为的健康杀手和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笼罩全国五分之一国土的雾霾,形成了zui大规模的环境灾难,使中国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本月15日,低碳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薛进军在京表示,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事件正在影响中国当前社会的稳定。

 

薛进军对记者说,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的危害在于严重影响当前和今后的经济活动,严重危害健康,特别是儿童和妇女的健康,也影响了中国的声誉,并严重威胁社会安全。这些环境问题的大规模出现,使得中国民众zui关注的社会问题越来越转向健康危害、食品安全、污染防治。

 

《*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以来,有关中国的雾霾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施泰纳日前在京表示,中国在“空气污染方面的巨大挑战,已经引发了各个国家之间一系列的讨论”。“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的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每天清晨,城市的中产阶层起来的*件事就是看一下空气质量是什么样的。”

 

“国外的报刊几乎每天都有有关中国雾霾的报道,甚至一些国家还把自己的污染和雾霾同中国相。”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说,去年以来,美欧日一些企业开始给来华员工发放“健康补贴”、“污染对策补贴”等,吓跑不少企业和外国人,“毫不夸张地说,雾霾问题已让中国人蒙羞。”

 

除了雾霾外,我国土壤、水污染同样严重。15日,低碳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相关报告以《中国已成为污染大国》为题,列举了如下事实:

 

中国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居世界*,并远远超过自身的环境容量极限。目前,中国消费了世界约21%的能源、11%的石油、49%的煤炭,排放了占世界26%的二氧化硫、28%的氮氧化物、25%的二氧化碳。

 

在土壤污染方面,今年4月环保部和*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的污染超标率为19.4%,而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1.1%为重度污染,而我国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壤污染更为严重。

 

在水污染方面,2012年,全国水系、62个主要湖泊分别有31%和39%的淡水水质达不到饮用水要求,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生产和生活。目前,全国有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中,近六成地下水质较差或极差。

 

*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告诉本报记者,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中国水环境的COD(化学需氧量)承载力为740.9万吨,但全国*次污染源调查发现,COD实际排放量为3028.96万吨,约为中国水环境COD承载力的4倍。

 

中国环境危机的根源之一是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而根据国家*能源所的一项研究,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和能源消费下降的转折点在2050年左右才能出现。

 

“中国在价值链上尚处于低端。这造成了中国的经济只能是拼能源与资源型的高污染高碳经济。”赵忠秀说,此外,环境治理的关键是环境技术进步和环境产品开发,而中国在这方面与*国家的差距在20~30年。

 

薛进军认为,要从“根本上”治理好雾霾、重现蓝天白云,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需要20~30年时间。即使是采取zui严厉的措施、的技术,zui快地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奇迹般地改善环境,也需要15~20年左右时间。

 

三成碳排放由他国消费引起

 

作为世界上zui大的碳排放国,中国就得在碳减排中承担zui大的责任?对此,赵忠秀表示不认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发现,1/5至1/4的碳排放由贸易生产引致。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而欧元区和北美碳排放的33%和17%是在地区外生产排放的。

 

赵忠秀等专家的研究发现,如果按生产排放碳来看,中国排在*位(23%),北美排在第二位(21%)。但如果从消费碳排放来看,北美则是zui大的地区(23%),*二(18%)。

 

据低碳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介绍,2011年,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价也只占到14.5%,制造业产值只占世界制造业总额的13%,出口额占到世界总出口额的10%,却排放了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5.5%。

 

上述报告同时表示,不能就此断定中国的高碳全部是由自身原因造成的。

 

“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的建立对于气候谈判日益重要。”赵忠秀说,发展权的权衡已成为制约京都议定书效力的关键因素,但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家排放目录只核算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的排放,忽视了国家之间的,这可能导致对、地区和国家排放趋势和减排政策的错误分析。

 

近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裴建锁、王春华应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公布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1997~2009),测算了各行业出口总的隐含碳,并将出口隐含碳的变动分解为三种因素:总量、效率和结构。

 

研究结果显示,出口结构的调整降低了CO2排放,而效率提升的作用则不太显著,出口总量的增长是贸易隐含碳增加的主要因素。

 

同期,赵忠秀与上海海事大学讲师闫云凤也采用WIOD数据库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及部门碳排放数据,建立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消费碳排放核算目录,并据此分析了消费碳排放及贸易中的转移碳排放量。

 

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消费碳排放为28850百万吨,其中贸易所隐含碳排放占到消费碳排放的20%,而这些贸易隐含碳主要是从中国和BRIIAT(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等其他重要国家组)生产和出口,由北美和欧元区消费引起的。

 

“北美等发达地区1个人的消费碳排放相当于中国4个人的碳排放或BRIIAT6个人的碳排放。”赵忠秀说,如果考虑贸易的影响,地区间碳强度的差距将缩小。分析表明,中国碳排放的29%是由其他国家消费引起的。

 

赵忠秀对本报记者表示,全面了解消费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气候政策的设计,减少国家利益和减排效率的冲突,同时减少减排失败的风险。应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配碳排放责任,真正促进性的减排。

 

三阶段推可持续消费战略

 

面对巨大的碳排放,中国的“碳”路该怎么走?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委员会(下称“国合会”)副秘书长徐庆华本月9日表示,“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他解释说,可持续消费是绿色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方式满足今世后代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但目前,可持续消费的相关政策未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和重要法律,未系统地列入国家政策框架内,未充分考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也缺乏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徐庆华说。

 

在国合会本月9日至10日举行的2014年圆桌会议上,徐庆华等专家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着重强调可持续消费,将可持续消费纳入现行法律法规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同时制定国家可持续消费路线图与《可持续消费行动计划》以辅助实施。

 

记者了解到,国合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课题组已绘制了中国可持续消费路线图,并作为一项重大政策建议递交*有关部门。这份路线图将中国实施可持续消费战略划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至2015年,改进期):将可持续消费纳入“十三五”规划,发展并确立可持续消费的制度基础,修订现有法律政策框架,纳入可持续消费。优先在住房(包括家电)、交通、食品和服装四个领域进行重点实施。这一阶段囊括了绿色产品数量增加及质量提高、非物质消费和服务改善、农村“低消费者”消费力增强。*阶段末期,可持续消费在能源节约和气候保护方面的潜能在四个优先领域内得到初步发掘。

 

第二阶段(2015年至2020年,巩固期):改善和扩大法律政策框架,在中国新兴城市中产阶层中积极推广可持续消费模式。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为利益相关方调整和制定一揽子计划。2020年,中国消费者和企业应为政策干预的实施提供广泛支持,并积极参与,促进可持续消费的发展。

 

第三阶段(2020年后,持续提高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持续提高可持续消费的能力和水平。目标是使可持续消费在住房、出行、食品和服装领域的影响水平达到zui高。总体人均消费影响下降,城乡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这一阶段完成后,我国的可持续消费战略与其他地区达到相同的水平,如欧盟、日本和巴西等,整体上趋向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体系的实施。

 

而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课题组建议,建立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部际协调合作机制,开展可持续消费地方试点项目,建立并应用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充分利用私营部门的力量(特别是零售商和金融机构),让各类企业都将可持续消费纳入行为准则。

上一篇: 谷研试剂-中国科大实现超抗噪声“薛定谔猫”态 下一篇: 谷研试剂-检定热电偶时易忽视的问题及处理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