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中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环保在线免费8

收藏

公司例会学习——质量环保设备的重中之重

时间:2014-09-22      阅读:135

转型升级要从挖“质量地雷”开始

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省大力推动的“质量月”活动正在进行,因而在企业圈里关于质量管理的讨论也从未终止。曾经有段时间包括现在,许多人把质量管理寄望于*的自动化设备、认为标准化、批量化以后质量问题随之自然解决,然而就笔者在省内走访情况看,过于迷信设备控制导致的“差不多”的质量管理理念正成为企业生存的大敌。

质量管理教材常引用这样一个案例,至今读来仍颇为值得玩味。

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经过厂商的努力改善,使得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很多企业也很难达到。但是美国*却对此公司说NO,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了,没有什么必要更改。

当然美国*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机中的机身跳下。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

没错,质量管理由不得“差不多”、“基本可以”、“大差不差”这类模糊随意的概念存在,否则看似近乎的数据却可能zui终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整个高铁列车需要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的供应商成百上千家,如果质量管理不善,放过一个小错误,在时速300公里的情况下后果不堪设想。“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质量管理部拥有500多人,数量甚至超过研发部门,对一些关键零部件,单件产品质量考核指标就达200多项,这在应对春运紧张赶制订单的时候也照做不误。”“早交车肯定早发挥运力,但质量从来不能说差不对就行了,谁敢拉着1000多人玩命啊。”

作为我国目前长度*、*三的海底公路隧道,胶州湾隧道的建设规模及开挖跨度均居世界之zui,尤其是4.09公里的跨海域里程,地质条件复杂、岩石结构不稳定、地震带规避、爆破掘金风险……种种高难度在国内均无类似经验可借鉴。如此复杂工程,质量问题“伤不起”。负责该隧道项目的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曲立清告诉记者,要等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再挽救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把质量管理放在预防端,为此整个施工全过程均采取超前预报,保证风险始终可控。“光开挖超前探孔就累计达6万米,这个是破纪录的。”

传统观念里,机器设备总是比人工的,所以装上*的设备即可确保质量一致,其实在实践中并非如此,要知道批量化的工业时代,一件产品动辄上千万、上亿件的产量,如何将质量控制到每个细节没有任何企业敢打包票。如同研究数据测算,假如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抱错;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所以质量管理中zui忌讳“差不多”理念,质量永远有持续改进空间,尤其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当下,设备升级背后还需制度升级、人的升级,竞争对手、交货时间、客户要求等都不应成为放松质量的借口,否则这些“质量地雷”zui终会把企业推向深渊。

                                       ——摘自《齐鲁晚报》

下一篇:节能环保产业五大问题和四大变化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