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活性污泥处理废水运行工艺故障咨询(二)+ Q7 t( [; w: [' C l; l8 P2 a" \2 h& H0 K (十一)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与接触氧化法那种工艺对印染废水更有效? 2、脱色在生化前好还是在生化后好? 1.印染废水应该是比较难处理的废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较长的生物氧化和接触时间。 U6 C3 u+ t8 E( f- S0 f 2.显色分子对活性污泥来说处理是有难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对显色物质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随排泥而排出的。* x9 L3 X0 q: j 3.脱色应在生化处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过生物吸附去除,应该比较好一点。 4.接触氧化法应该较传统活性污泥要好一点的,因为接触氧化法,生物停留时间较长,易于分解难降解有机物,同时,生物膜局部厌氧也有利于去除难降解有机物。 6 \' C% s6 k9 w) u5 ?3 r (十二) 请教OOC工艺?该工艺运行如何?吨水投资和运行成本如何?国内污水处理厂使用情况如何? OOC工艺和OCO工艺一样,是对曝气池的一种改良工艺,OOC工艺是将曝气池分内圈、外圈,内圈为曝气区,外圈则是曝气和非曝气的交替循环区,国内运用较少,其适于处理污水污染负荷较低的污水,具有节约能耗,降低运行费用,出水水质好,简化管理,保证稳定运行等优点。 9 X5 u* y0 t) s' ^( U (十三) 请教:氧化沟工艺的污泥回流比怎么定? 1.根据定义:回流比是回流污泥量与生化系统进流水量的比值。教科书工具书上多有参考值的,但具体定在什么控制值,可以自己在运行过程中加以总结的。 Z8 D2 m2 j( |6 x 2.通过控制回流比可以提高生物活性、提高处理效率的作用。 (十四) 氧化沟表面的泡沫较多,死泥也较多,影响了出水水质,排了几次泥,没有好转。请问如何解决此问题。 生化系统不论何种工艺,产生泡沫或浮泥其原因是大同小异的。 1.对泡沫的观察,重点是产生周期、泡沫颜色、粘度、易碎性等方面加以观察总结。当然,进水水质的变化、其他操作指标的改变与否也是需要观察了解的。# h0 ~# _3 q5 ]* h/ s 2.浮泥的产生,同样要观察颜色、粘度和是否夹有气泡等,必要时同时对正常污泥和浮泥进行显微镜观察对比,以了解污泥性质。+ Z: D- Z, O% Y3 P 3.通过以上主要观察手段和要点,找出产生泡沫或浮泥的原因,加以针对性的解决,系统就可以回复正常运转了!/ s( g O( b- r% ]9 s7 w8 X/ A (十五) 我们处理的是生活污水,其它污水厂好像没有这种出水带绿的现象吧。我们的进水BOD很低,在50左右,我想问一下,我们怎样去控制微生物处于什么阶段呢?在厌氧后进入氧化沟,这个溶解氧有规定吗?还有我们进行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目的想改善微生物的活性,那应该要注意检测什么指标呢?如果微生物的活性大那会不会引起其它反效果呢?如它的沉降性不好和降解速率过大导致营养物不够而衰竭等等问题。 1.因为,BOD=50,COD也就在130左右。) Z; G Z) e* U' y3 N 2.既然是生活污水,N、P应该不会缺才对。投加尿素和磷酸二氢钾似乎没有必要。8 E! }* v9 s& ?- ^ 3.如此低的进水浓度,不知道出水浓度是多少,去除率又是多少呢? 4.氧化沟的曝气方式对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是比较合理的,即溶解氧分布是前高后低的。 5.处理低浓度污水,容易导致污泥老化,出水夹有多量细小的活性污泥颗粒。此部分会导致出水COD上升,不太严重的活性污泥随出水流出,其COD上升幅度在10~20ppm之间。1 i" o a, s$ n 6.建议减少曝气量,保证出口溶解氧在1.5就够了。这样可以避免活性污泥自氧化过快。 7.相对于氧化沟容积,处理水量应该比较大的,即表面负荷较高。所以,BOD=50,mlss还能保持在1000ppm。负荷较高,过流速度也会提高。由此,微生物沉降不充分,也可能有活性污泥随放流水流出。 (十六) 请教一个问题:出水氨氮前几天在相隔一天的时间内突然从5mg/L上升到22mg/L,而且到目前为止一直居高不下!请部这主要会是哪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十七) 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 填料上生物膜的培养原理是靠粘附在填料上的微生物自身繁殖形成生物膜,而不是所投放的活性污泥大量粘附的结果。因而在取来接种的活性污泥投入到反应器中闷曝24h后,排出剩下的活性污泥(防止游离态微生物与填料上的微生物争夺有机养料),然后连续进水进行挂膜。在培养中,曝气量不能太大,这有利于生物膜形成。' z# K4 {& N+ t 生物膜的挂膜原理应该是相同的。至于监测SV,在膜法处理中并不是重要的控制指标。 采用流动床生物膜工艺,一般在培养过程中静态培养到什么地步才可连续进水培养??在此过程中DO、SV等指标如何控制? 如果进水COD浓度在50mg/L左右(低浓度生活污水),BOD为15mg/L左右,水温在12度,启动培养时,需要注意哪些呢? 0 j8 P2 W$ p, w0 y* r 检测进出水加以对比(去除率),观察生物膜状况,是可以判断是否可以连续进水的。 那么低的进水有机物浓度(需要贫营养微生物)和12度的低温,挂膜是有些难度的,如果填料自身的性能又不是很理想,岂不是更难了。在挂膜培养时可否外加些碳源,形成膜基后挂膜应更容易。 (十八) 活性污泥生长较快,出水中TP忽高忽低,请问,这该如何控制污泥量? 1.排泥是总磷去除重要的途径。 2.污泥生长过快,排泥也会加大吧。这有利于总磷的去除。 3.厌氧的控制,有利于嗜磷菌对磷的有效去除。 % P4 L. X8 c5 N2 ? 4.进水有机物的浓度对磷的有效去除也有影响,低负荷运行较高负荷运行,总磷去除率偏低的。. Y: y9 e% U, [# q3 m* r 5.对于出水中TP忽高忽低,跟进水含磷浓度的变化,营养剂投加量的变化,溶解氧的控制,以及上面讲的排泥等情况有关,你可以检查一下吧。只要不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总磷控制都是可控的。 (十九) 因为故障原因,原来运行正常的AAO工艺实验装置(容积4m3,进水COD260 出水25 MLSS2000 HRT12h,比值1:3:6 DO 2 水温30 NP是正常的生活污水水平),漏水漏掉了30%左右,请问保持平常的运行条件下,多久能恢复到原来的运行水平? 可能要1~2周! ' Y; h( U3 k* k4 u( k7 r4 P (二十) 如果没有污泥回流,排放的污泥全部进行脱水,如何确定污泥龄。再有,你对运行中的高负荷和低负荷运行是如何看待的。 1.不回流,还可以按本站前面交流中提到的算式进行计算的。& D+ J$ {; w& M' Z3 o b' G4 n 2.高负荷运行,出水指标自然会升高,抗冲击能力相对下降。 3.底负荷运行反之,但污泥老化也可导致出水指标上升。2 Q- r. {1 G" n5 \ 4.合理控制自然,如果*负荷太高、太低多不利于出水指标的稳定,微生物也会产生不利的,如浮渣产生、泡沫产生、丝状菌膨胀、污泥解体等等。 (二十一) 在CASS工艺设计时应注意些什麽,同时出水堰如何设计(负荷取多大比较合适)?同时,在该工艺中,所用到的设备,都有那些,初次接触该工艺,对所涉及到的设备不太了解,请你多多指教!同时活性污泥如何进行培养驯化,整个工程在调试运行适应注意些什麽?如何能实现很高的自控技术。在曝气过程中,那种曝气装置比较好? 1.CASS工艺,我曾参观和了解过,但是具体的操作我没有涉及,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的,请见谅!! / S7 W& \$ x- P! X9 U 2.CASS工艺有点像我们比较了解的SBR工艺,属批次处理范畴。为了提高脱氮除磷的效果并抑制丝状菌的增生。曝气池前又加设了厌氧和缺氧段。 3.设计中应该根据水量和负荷来确定各池的大小及比例。 4.出水堰大多由泌水器代替的,保证排水时液面均匀下降。排水量可根据设定的排水时间来确定选择。+ ~) F4 f# O4 Q3 w B6 u 5.所用到的设备与SBR工艺接近,泌水器和厌缺氧段的潜水式搅拌机要设置的。当然还要一套自动控制装置。 6.污泥培养也没有太大的特殊之处,首先接种污泥,24小时闷曝,而后正常曝气(不要过度)先少量排水少量进水,然后逐渐提高进水即可。& H& }) M" r6 d. Y' w 7.调试和运行过程中要自己总结合理的操控参数,如进水、反应、沉淀、泌水的时间;回流污泥量等。 8.曝气装置选择,对曝气头选择应保证沉淀时不堵塞,也可选射流曝气器,搅拌和充氧都比较好,也很少发生堵塞。 (二十二) 低温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物培养启动,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污水属于市政污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COD在500mg/L左右,当地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水温在10度左右,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请您指导一下启动的方式及注意事项,谢谢! & l) S( P+ N: W. P 1.选择处理水水质接近的水厂污泥接种是有必要的。 2.水温在10度培菌应该没有太大问题的。( B+ E) D% x l5 d8 {* i: }7 L7 |; u9 p" f; _ 3.要求出水在60mg/L以下,比较苛刻,我不知道你的工艺如何,如果满负荷运行的话,终沉池不是特意放大容积,我想长时间保持此出水指标是有困难的。 4.培菌的方法。一些教材和工具书上都有的,我不多讲了。 5.应该注意,启动时连续曝气是必要的,但*过量曝气是不利于微生物迅速繁殖的。特别是你的进水有机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6.根据水质,补充营养剂也不可少。 7.进水量的控制需逐渐提高。 ( u& S4 z r/ P6 K6 l (二十三) IC反应器在运行时并没有颗粒的排放设施!我们知道污水中含有一些悬浮物质或者比较难降解的物质!如果颗粒污泥多了是不是要从出水中流走呢? 那么它是否有后续的工艺呢? ) k) p$ y) {9 u3 w8 J. u" W p; R2 a 在厌氧处理工艺方面我应该算是个外行吧。所以,对你的帮助可能有限。8 s# \; O3 y1 g+ B0 B+ z/ h 1.IC反应器,包括其他类型的反应器。在选择和使用上,都有适用性和使用要求的。6 ^ X5 Y4 X7 X. S: e 2.对COD浓度低,含无机杂质多的废水,我想是不太适用此类反应器的。2 Z7 b0 T% J) X$ J# h5 M4 c6 \ 3.厌氧段的微生物,本身自氧化能力*。分解有机物不是不需要氧,只是不是空气中的游离态氧。而是利用了有机物分子中的化学结合氧罢了。由此,厌氧微生物对难降解有机物也会产生较好的去除率的。 4.污泥不外排,其必然有部分污泥老化,通过内源呼吸和其他生物的利用后,产泥量就不明显了。 5.在出水流出的污泥,自然也是似排泥的一种形式,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只是大量产生污泥的流出。应给与系统产生了故障有关。# n1 w* H7 D/ C$ G' C) I/ u 6.后续工艺的话,如针对流出的污泥,自然是加强反应器本身的运行为主了。我想没有必要设沉淀池或过滤池的吧! 7 w! S* c+ P1 v2 a5 r4 ^8 W (二十四)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氧化沟工艺,前置缺氧区,有脱氮除磷功能。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氮的去除率要求很高,传统硝化反硝化控制很难满足,不知有何良策? 还需要我提供哪些数据?请指教。 9 F: M/ O) c% L8 s' ]* v, F 1.进水TN:30-35mg/l,出水要求控制12mg/l以下,我想这个去除率并不高,只是,浓度越低,去除率越难提高而已。 2.反消化段厌氧控制如何?回流不要太大,否则很难做到厌氧状态,自然反消化效率就低了。 3.当然,你的回流比高,前置缺氧段容积小,这两个因素,都降低了反消化菌在厌氧区的停留时间。也会反消化不*。 4.底物是否偏低也可考察的。 . Y% H6 E- n" R! L 我厂缺氧区设计水力停留时间1h,但实际加上回流污泥量,停留时间不足1小时。回流比*左右。缺氧区溶解氧在0.7以下。进水COD目前200~300mg/l,COD/TN:6.5~8.5,mlss: 4.5g/l左右。若降低回流,会否降低脱氮效率?我想降低好氧区DO,实现好氧区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类型转变为脱氮,提高脱氮效果,不知你有何建议? ; k( u8 Q" G! X( k! {( l 我想碳源没有问题,请降低回流污泥量(40%~50%),由此尽量降低厌氧区的溶解氧,溶解氧0.07ppm还是大了。同步消化反消化的效率是低的,你要学习尝试一下当然也没关系。 : W* y# x& Q [. K' X0 t: f- k2 D (二十五) 我厂目前遇到困难.进水含有大量印染废水,对我厂目前培菌有影响吗??进水外观为较透明的淡红色水。cod=290,bod=20.ph=5.6. 我们采取的是氧化沟工艺。目前菌种还没有培起来。还处在摸索阶段。进水的ph值太不稳定!!有时3,有时9。而且进水的bod/cod严重偏低!!! 我们的菌种还没有培起来.原水比较复杂,泥沙多,营养成分较低,PH变化大。活性污泥浓度上不来,我们采取的间歇式配菌已经近两个月,收效甚少。 1.这个事情确实比较难帮你的。; P7 z! o% ^6 d5 t3 n9 i2 Z 2.我想目前的任务是培菌,至于出水是否超标已不太重要了。 3.提高原水碳氢含量是必须的。印染废水本身不易降解,作为氧化沟工艺,虽较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负荷为低,但是,在低bod/cod值,且存在难降解的印染废水。培菌确实困难。& f# Q4 m0 C! T9 v8 \3 R/ Q 4.减少曝气量,以满足zui低溶解氧要求即可。否则,低负荷状态下,活性污泥将,自身氧化或随出水流出。) z% h+ U) l- D8 n4 a 5.增加各池进出水切换频率。不至于是微生物在营养缺少的情况下沉淀时间过长,过长的停留时间也将使微生物自身氧化。而不易培菌。 6.其它一些如ph调整,检测方法,提高泥沙去除等还请自己斟酌处理。 4 H! `3 `# r( i* { 目前经过耐心调试两个氧化沟的污泥已经渐渐起来了(共有四个氧化沟)。SVI(30)只有左右。二沉池的出水还存在漂泥现象(本来污泥就不多)。6 K0 k7 B0 i4 t 我们的操作为:有符合要求的原水(PH值色度等)进,两个氧化沟各开两台嚗气(DO为8~9),嚗气机为表面,功率为30KW。四个二沉池回流到这两个氧化沟,两台回流。 进水COD=350,BOD=80,SS=60,进水水质不是很稳定!!!请高手多多指教培菌后半段的工作!!! 1.培菌有改善,恭喜你! 2.看了你的描述,我觉得你的工艺好像有点不象氧化沟工艺了。0 O# s- \' q. o0 I$ F 3.不管如何的工艺,我觉得你的溶解氧控制似乎高了,测一下,曝气池出口的溶解氧吧!大于1.5的话,曝气机关掉几台,如果关掉后充氧会不均匀,就频繁切换一下吧。. B" R8 Y0 _$ v 4.注意营养剂的合理投入。 5.你们已经对原水有所控制,我想培菌会顺利的。 6.活性污泥的流出,和你的负荷相对高,活性污泥量少等有关,培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失的。而且,流出去的恐怕大部分也是性质比较差的那一部分污泥。 (二十六) 我所处理的污水中含有硝基苯和苯胺类物质,工艺为调节池-汽浮-加酸罐-铁碳池-加碱罐一沉池-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二沉池-出水。 * h5 a$ G2 Z7 E! P 在培养过程中,我加入了邻近化工污水厂的污泥进行接种。氧化池中BOD为400多。(可能因稀释倍数太大,误差较大。)前期进水1200时出水有800多。因此才降低进水浓度。 现因出水没达标,*有异议!我不知有无更好的方法既使出水达标(100mg/l)或接近达标,(因这是目前zui明确的目标),又能起到污泥培养作用。使以后的出水不至于有反复! 7 Q" l7 _6 B6 @& x 另外我想再问一下:一沉池、二沉池、污水脱泥房采用的絮凝剂用何种较好,(当然现在脱泥房的絮凝剂不是很急)。一般浓度及投入量是多少?现在一沉池、二沉池絮凝效果不是很好(我采用的是聚铝PAC)。 一、1.硝基苯和苯胺是属于难降解的污染物质,对此类废水的去除,各过程控制段都应控制得当。否则处理水时有压力的。 2.投加絮凝剂PAC前后你需要测一下有机物的去除率。我建议同时组合投加助凝剂(PAM),相信在该物理段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会提高的。由此将减轻该类难降解物质对后续生物系统的冲击。 3.在工厂内部,采取节水措施,减少产水量,并降低二沉池回流水量,回流比可取50%以下。通过以上方法,提高污水在生物系统内的停留时间,此对去除率的提高有益。 4.如果可以的话请告知现阶段处理水量,接触氧化池容积,溶解氧控制值,接触氧化池生物浓度等参数。 5.PAC+阴离子PAM是比较好的絮凝剂组合。二沉池通常是不用絮凝剂的。脱水机房通常使用阳性的PAM即可。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阴离子和非离子型的PAM。 6.投加浓度各个水厂水质不同,还请自己通过杯瓶小试予以确定。4 |& j8 \9 e* ~' N" _7 p6 w" t$ C 二、1. 从你提供的数据:进水1200mg/L,出水800多mg/L,而氧化池的BOD=400mg/L来看,进水中的苯胺类难降解有机物几乎没什么降解。这说明整个生物处理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有降解苯胺类物质能力的微生物)还没有形成,所以你的生物处理出水就无法达标。 2. 其实缺氧--好氧系统的启动很费时间,如果你接种了相关废水处理的污泥(废水中也含苯胺类),启动时要掌握好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污泥回流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q) {4 `: [5 n0 C2 t9 a: t 3.如果能接种到相关废水处理的颗粒污泥可能启动得更快些。! y: Y6 c, z. ?" a 4. 现在关键把生物系统正常启动,没有这个前提出水怎能达标。' x7 ]4 X7 D8 i" ~' y 5.可参照一下"贺延龄"写的一本有关厌氧的书看看,有些理论依据再结合实际做起来,你就不会着急了。 三、"可以监测一下水解池中pH值变化和挥发酸(VFA)看水解池是否发生了作用" 1.我非常赞同用以上方法检测一下。同时作为水解池效价评定的依据。但现在看来pH值和挥发酸(VFA)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2.作为系统调试和试运行阶段,*应该不会过分强调出水达标才是啊。- E' c6 `# x0 J' C (二十七) 我们现在的污泥龄很短,顶多有四天,这个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不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我观察到曝气池的生物沉降性很差,二沉池表面有很多可能是漂泥吧,总之是悬浮状的,所以我们的出水比较浑浊! 我刚开始是怀疑是曝气太大破坏了絮凝性,但我们的溶解氧不是很搞啊,设定在1.5,究竟原因是什么啊,能不能帮我分析一下? 1.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泥龄4天的操控,如果进水浓度高,水量大(即污泥负荷高)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污泥负荷不高,如此污泥龄控制是不合理的。 2.如果你对各参数的操控理解比较透彻,那么,不论是通过污泥浓度和排泥量算出来的,还是去通过控制得来得!都没有关系。但要和其他参数一起考虑,总结各个情况下的控制点。# r f- v5 ~4 k! Y# `: ~ 3.曝气池沉降性差,依据的参数是SV30值,30%以下比较正常,否则应用显微镜检查丝状菌的增殖情况。 4.上清液的混浊,多半是污泥负荷较高,导致生物活性增强不易沉降导致。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多量的非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比如,侧跳虫,滴虫等常见的快速游动型纤毛虫。此类生物可以直接利用游离的细菌及有机物作为食物源。在负荷高时,游离不易絮凝的细菌增加,为此类生物提供了大量食物源,由此导致大量增生。不易絮凝的细菌和此类原生动物,导致活性污泥沉降变差。机理于此,还请自己体会。+ Y) V2 q/ E! B% p) c+ i 5.飘泥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空间产生来源考察一下,是池底沉降后又浮上来,还是未沉降到池底就浮上来了呢?颜色,粘度,上浮物显微镜检查都是要检查的。少量产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大量产生,将使出水指标上升,曝气池污泥量减少。 6.正常的微生物是不易被曝气所打碎的,即使如此,在二沉池同样,在水切力小的时候可以快速絮凝的。2 n! `: o" j6 _) R 7.溶解氧控制在1.5,是基于成本控制而言,而且是指曝气池出口出水的溶解氧含量,曝气池首端的曝气要经常检测,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吸附氧化的主要位置就在前2/3的位置,后1/3就应该,为其絮凝做准备,试想,出口过度曝气,其生物活性被动升高,怎么利于二沉池的生物絮凝沉降呢?尤其是污泥老化时,污泥粘度升高,很容易粘附曝气的小气泡而有浮泥,不易沉降。 0 O8 R) l& q: A3 x! w* I$ T2 b2 o V/ T (二十八) 请问:我公司食堂经隔油池出水后COD值为1200mg/l左右,水量2万t/月,要求出水COD《300,如何处理?? ; f3 J3 }, @7 T1 t7 n# k _ 根据水量,成本及处理要求,我想要增加生化处理系统了。单单依靠物化可能达不到要求,费用也会较高的。 6 V$ r- V& b" h" i8 u 1、活性污泥培养过程中C:N:P=100:5:1但是怎样计算面粉和尿素和磷酸氢二氨的投加量。 2、我厂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镜检应该怎样监测? 3、请告诉我详细的培养和驯化活性污泥的具体操作! + \; E. P, w& H# | 1.其实不但是培菌,运行中,营养剂的添加也可按照C:N:P=100:5:1来确定。但要注意,检测生物系统进水前,原水中的氮磷含量,并予以抵扣掉。 2.投加面粉来促进培菌,有点浪费吧!直接将面粉溶解在水中,检测BOD5,然后根据投加量及水量换算一下就可以了。& g: W# B3 P0 K8 m; l, C& g 3.尿素的氮含量好像是46%,计算投加量时不要忘了。 4.磷酸氢二氨你根据分子式自己计算一下磷含量吧!2 }5 \/ f4 b& m* {& U2 M: F 5.例如!根据日实际处理水量(如1.5万吨),进水BOD5=200ppm,进水几乎不含氮磷(含则扣除),则,尿素投加量=(15000*200*5)/(100*1000*0.46)=326kg;磷酸也同,只是分子中的5换成1,分母中的0.46换成磷酸氢二氨中磷的含量。 6.丝状菌检测是容易的,但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7.通常,我所见到的丝状菌或类丝状菌,大凡如下特征:呈透明半透明状,细如发丝。粗细均匀,有的体内带硫粒成黑点状,部分具有活动性,甚者菌体长出细小分枝以扩大吸收养分的能力。光学镜600倍放大可见到的,内部构造1000倍放大可见。 8.藻类有的形状也如丝状菌,但,大凡带绿色而可区分!* h0 }; e e6 w0 \1 O: T/ T 9.培菌和驯化有专门的教材和工具书,你可以看一下,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的,还请原谅! " ]& E( @' x% w% r( d (二十九) 进水含有大量的印染废水,只要曝气二十几分钟,氧化沟上就有半米高的白色泡沫。一个氧化沟有六个曝气机(30kw),曝气机的主要作用为充氧和推流。DO基本上为8到9。所以我一般交替开启曝气机。印染废水除了白色泡沫外,还有什么危害?我们该怎样杜绝? 2)进水时我们该开启几台曝气机?不进水又该如何操作? 3)二沉池该开几台回流?一台还是三台回流泵(37kw)?才不导致出水带泥? 4)氧化沟的MLSS有所增加。SVI(30)达到5%,但是污泥比较细小,泥相还是比较好。可发现菌种!!!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5)可以打剩余污泥吗? 1.我想告诉你,白色泡沫的产生和印染废水关系不是很大的,应该是你的生物数量少,相对进水浓度,负荷很高,由此,在底物较高的情况下曝气,自然会产生白色不易破碎的比较粘稠的泡沫了。也所以生物培养较好的几个池不产生泡沫的原因吧。只要生物数量上去了,泡沫是会消失的。 2.如果你检测溶解氧时,每个断面测定值都是8~9ppm,那么,是一定要降低曝气量的,可能你会觉得我已经开很少的曝气机,怎么溶解氧还很高,我想这是因为微生物数量少,氧的利用也就很少了。 3.我认为你可开2台曝气机,并交替开启,但首端一定保证有一台进行充氧。+ v, L0 ~ j' e) ?, L7 l! T 4.印染废水浓度不高危害不是很大,浓度过高其不易降解的物质将影响生物正常代谢,以至印染废水生物培菌比较慢的缘故。同时前段物化控制不好,对生物产生冲击,就会使出水色度上升,产生超标现象 5.污泥回流按略大于正常回流比即可。*回流也是可行的。 6.在相对负荷未降低的情况下,我不建议你排泥的。. S/ d. b8 K! K) o \ 7.飘泥的产生,跟你曝气过度是有很大关系的。7 y9 u3 ^# B0 B8 Z/ B \ 8.表曝气机,有一个缺点就是不易调节充氧量,关闭设备来减少充氧又导致搅拌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