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的动物源性成分鉴别技术
时间:2010-11-09 阅读:365
自1987年英国首先发生疯牛病以来,随后*许多国家都相继发现了疯牛病,大量的证据表明:饲喂被朊蛋白(prion)污染的反刍动物源性蛋白是疯牛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先后颁布了法律,法规以控制动物源性成分的使用。1994年欧盟和1997年美国都制定了法规禁止在反刍动物的饲料中添加反刍动物源性蛋白,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的国家禁止在反刍动物的饲料牛添加反刍动物源性蛋白,2000年欧盟将这项禁令扩大到禁止向用于食用的动物饲喂加工过的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蛋白成分。我国新颁布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中规定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乳及乳制品除外)。饲料中动物源性成分特别是牛源性、羊源性成分的检测对于防范疯牛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法规的有效实施都需要有一系列的检测技术作为基础。
目前主要的检测方法有;以检测骨头为基础的显微镜方法,以检测蛋白质为基础的免疫学方法和以检测DNA为基础的方法,其他方法还包括近红外检方法(NIRS)等。
检测动物源性成分的*的*方法是被欧盟(EU)认可的显微镜检测方法。这项方法一般是检测饲料中的骨头碎片,能够区分陆生动物与鱼类.骨头是zui常出现的成分,即使经过133~C 3X10‘Pa 20min的处理(欧盟的标准)也能被检测出来。依靠试验员的经验,在理想条件下能够区分禽类与哺乳动物的骨头碎片并进行品质的鉴定。在大多数情况下磷酸二钙以及脱脂骨、矿物质都能检测出其来源,但添加到肉骨粉中的蹄角、明胶、血浆很难检测出来。目前肉粉、骨粉、肉骨粉、血粉、禽肉粉、鱼粉、羽毛粉都能检测,但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鉴别出动物的种类。
低倍镜下沉淀物的一般结构和颜色是鉴别肉骨粉来源的*信号。哺乳动物的骨碎片呈白色或淡黄色,而禽类的颜色发暗而且比较尖锐,这些骨碎片都不透明,而鱼类的骨碎片要比哺乳动物和禽类的透明。高倍镜下可以看到哺乳动物的骨碎片呈椭圆或近似圆形,根据骨碎片的品质与透明度的不同,有时也能看到导管,环行骨板的方向有时也能看到。与哺乳动物相比,禽类的骨碎片更加尖锐,腺窝更圆,看不到导管。鱼类的骨呈扁平状,其陷窝为拉长的梭形,连成网状,而且根据鱼的种类不同也呈现一定的多样性。这些特征是zui一般的特征,在实际的检验中变化较大。肉骨粉中会出现平滑肌或骨骼肌,不管是哺乳动动物、禽类还是鱼类,肌肉组织一般被破坏成短的纤维,其宽度依据处理的方法和动物的营养状况而不司。动物肌纤维一般没有各自的明显特征,肌纤维的出现与否是判定饲料中是否出现动物源生成分的重要依据。饲料中毛发、羽毛、蛋壳、鱼刺、鱼鳃的检出可以进一步确定饲料中是否出现动物源性成分。欧盟已尝试通过饲料显微镜学方法来进行定量测定。
饲料显微镜学方法具有样品制备量少、设备便宜、简单易行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费时、费力、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高,结果与试验员的经验相关性很大。不同的样品中所含有的动物源性成分的来源多样,低倍镜下颜色的重叠比较多,高倍镜下骨陷窝的重叠性比较大。这要求显微镜分析师需要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合适的鉴定特征。欧盟已经计划改善显微镜检测技术。zui近欧盟委员会通过了禁止在种内循环使用同种动物源性成分的法令,要求在脊椎动物水平上并且在分类学水平上对动物组织进行可靠的鉴定,计划的一个目标就是建立新的鉴定标准。除了骨头碎片,其他碎片(例如骨骼肌)或许会提供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