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酶联生物研究所

环保在线免费会员

收藏

免疫荧光技术

时间:2011-07-06      阅读:720

 免疫荧光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是标记免疫技术中发展zui早的一种。很早以来就有一些学者试图将抗体分子与一些示踪物质结合,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组织或细胞内抗原物质的定位。Coons等于1941年采用荧光素进行标记而获得成功。这种以荧光物质标记抗体而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称为荧光抗体技术(fluorescentantibodytechnique)。
荧光免疫法按反应体系及定量方法不同,还可进一步分做若干种。与放射免疫法相比,荧光免疫法无放射性污染,并且大多操作简便,便于推广。国外生产的TDM用试剂盒,有相当一部分即属于此类,并且还有TDM荧光偏振免疫分析用的自动分析仪生产。
  由于一般荧光测定中的本底较高等问题,荧光免疫技术用于定量测定有一定困难。近年来发展了几种特殊的荧光免疫测定,与酶免疫测定和放射免疫分析一样,在临床检验中应用。
 有关荧光的基本知识
一、荧光现象
(一)荧光的产生
  一此化学物质能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再回复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可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即发光)。
  荧光发射的特点是: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即刻引起发光;而一旦停止供能,发光(荧光)现象也随之在瞬间内消失。
  可以引起发荧光的能量种类很多,由光激发所引起的荧光称为致荧光。由化学应所引起的称为化学荧光,由X线或阴极射线引起的分别称为X线荧光或阴极射线荧光。荧光免疫技术一般应用致荧光物质进行标记。
(二)荧光效率
  荧光分子不会将全部吸收的光能都转变成荧光,总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释放。荧光效率是指荧光分子将吸收的光能转变成荧光的百分率,与发射荧光光量子的数值成正比。
  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光量分子数(荧光强度)/吸收光的光量子数(激发光强度)
  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亦即荧光强度,除受激发光强度影响外,也与激发光的波长有关。各个荧光分子有其特定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即在某一特定波长处有zui大吸收峰和zui大发射峰。选择激发光波长量接近于荧光分子的zui大吸收峰波长,且测定光波量接近于zui大发射光波峰时,得到的荧光强度也zui大。
(三)荧光的猝灭
  荧光分子的辐射能力在受到激发光较长时间的照射后会减弱甚至猝灭,这是由于激发态分子的电子不能回复到基态,所吸收的能量无法以荧光的形式发射。一些化合物有天然的荧光猝灭作用而被用作猝灭剂,以消除不需用的荧光。因此荧光物质的保存应注意避免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直接照射和与其他化合物的接触。在荧光抗体技术中常用一些非荧的色素物质如*、碱性复红。伊文思蓝或低浓度的过锰酸钾、碘溶液等对标本进行得当复染,以减弱非特异性荧光本质,使特异荧光更突出显示。
二、荧光物质
(一)荧光色素
  许多物质都可产生荧光现象,但并非都可用作荧光色素。只有那些能产生明显的荧光并能作为染料使用的有机化合物才能称为免疫荧光色素或荧光染料。常用的荧光色素有:
  1.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易溶于水或酒精等溶剂。分子量为389.4,zui大吸收光波长为490495nm,zui大发射光波长520530nm,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结构式如下:
  有两种同分异结构,其中异构体Ⅰ型在效率、稳定性、与蛋白质结合能力等方面都更好,在冷暗干燥处可保存多年,是应用zui广泛的荧光素。其主要优点是:①人眼对黄绿色较为敏感,②通常切片标本中的绿色荧光少于红色。
  2.四乙基罗丹明(rhodamine,RIB200)为橘红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丙酮。性质稳定,可长期保存。结构式如下:
  zui大吸收光波长为570nm,zui大发射光波长为595~600nm,呈橘红色荧光。
  3.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tetramethylrhodamineisothiocyanate,TRITC)结构式如下:
  zui大吸引光波长为550nm,zui大发射光波长为620nm,呈橙红色荧光。与FITC的翠绿色荧光对比鲜明,可配合用于双重标记或对比染色。其异硫氰基可与蛋白质结合,但荧光效率较低。
(二)其他荧光物质
  1.酶作用后产生荧光的物质某些化合物本身无荧光效应,一旦经酶作用便形成具有强荧光的物质。例如4-甲基伞酮-β-D半乳糖苷受β-半乳糖苷酶的作用分解成4-甲基伞酮,后者可发出荧光,激发光波长为360nm,发射光波长为450nm。其他如碱性酸酶的底物4-甲基伞酮磷酸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的底物对羟基苯乙酸等。
  2.镧系螯合物某些3价稀土镧系元素如铕(Eu3+)、铽(Tb3+)、铈(Ce3+)等的螯合物经激发后也可发射特征性的荧光,其中以Eu3+应用zui广。Eu3+螯合物的激发光波长范围宽,发射光波长范围窄,荧光衰变时间长,用于分辨荧光免疫测定。
免疫学基本常识:抗原、抗体及单克隆抗体
  *,人或动物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抵御某些疾病的侵袭,也有一些疾病可以通过机体自身调控而自愈,这是因为机体内部存在一个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中枢免疫组织(骨髓、胸腺、消化系统免疫组织)和外周淋巴组织(淋巴结和脾脏)的免疫活性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以及由它们产生的多种淋巴因子和抗体所组成。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产生一系列反应的过程称为免疫,而这种反应本身则称为免疫应答。能够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免疫应答的结果则是刺激机体产生与抗原相对应的特异性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
由于免疫应答同时取决于机体,而不仅是进入机体的物质,所以抗原的定义是相对的。由此,按照免疫应答的效果可以将抗原分为*抗原和半抗原:*抗原是指能够直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类物质。*抗原的分子量都大于5000,其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或脂多糖,其它如脂蛋白,糖蛋白,多糖体,多肽,核酸等也都是*抗原。半抗原能与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能激发机体产生抗体,必须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进入机体,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大分子的半抗原在体外能与对应的抗体结合发生可见反应(凝集、沉淀),小分子的半抗原能与对应抗体结合而不出现可见反应。此外,抗原还可以按照自身的物质属性分为可溶性(毒素、异种蛋白)或颗粒性(细菌、细胞)抗原,或按临床意义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
抗体是在抗原刺激下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物。所有抗体都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即γ-球蛋白。不过只有当免疫球蛋白针对已知抗原时,才能够称这种免疫球蛋白为抗体。免疫球蛋白属于结构牢固的分子物质,可以经受较大变化的环境作用,诸如56℃加温,在室温下较长时期的贮藏,短期高或低pH处理,甚至与去污剂或尿素接触后仍保持其抗体活性。
 

上一篇: 探究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进化历程 下一篇: 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