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村污水规划改造,改善生态环境
时间:2017-03-15 阅读:399
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工业源、生活源和农业源等综合治理。《规划》是指导各地“十三五”期间开展农村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性文件,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地,结合农村环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或方案要与《规划》相衔接。各地编制规划或方案时,要将农村污水处理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污水处理非点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抓手。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整治区域,结合化肥和农yao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等农业非点源治理工作,协同推进流域农村污水处理非点源污染治理。
二是统筹县域农村产业发展与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一方面要科学评估县域农村有机垃圾、畜禽养殖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产生量和空间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垃圾分类转运处理设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治理设施、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和设施等;另一方面,要把脉县域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以县为单元,推广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循环农业,打造区域特色名优农产品。
三是创新农村污水处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探索更加灵活的措施鼓励社会投资,鼓励多种形式的项目捆绑招商。以县(市、区)为单元,将全县或乡镇农村污水处理收集和处理、垃圾处理项目按行业统一捆绑招商;将新建城镇农村污水处理或垃圾处理项目与乡镇生活污水或垃圾处理项目捆绑招商;鼓励政府采用委托专业化污水或垃圾处理企业代建并统一委托运营的模式,实行专业化建设运营;各地在小城镇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旅游开发、特色产业经营等项目招商中可将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一并捆绑。
四是强化农民在农村污水处理非点源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非点源治理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机制,推行项目规划、建设、管理的“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实施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推行项目公开、合同公开、投资额公开。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化肥农yao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土壤有机质提升奖励政策等,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