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模式
时间:2019-06-26 阅读:1156
近年来,我国多省市已陆续开展了城市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但总体而言,城市水体整治有其特殊性,成功案例不多,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是系统性不足,各地往往把综合整治理解为各类工程措施或者项目的“打包”、“一锅烩”。治理措施与水环境质量改善关联不密切,往往忽视了水体治理的系统性。
二是治理手段单一,往往护岸、筑坝、搞人造景观等“三板斧”,有些是领导的政绩工程,项目建设往往与水质改善虚挂。
三是不少项目采取河道加盖、建设闸坝、“三面光”等过多的强干预的非生态化措施,以综合治理为名,行生态系统破坏之实。
四是重视工程项目建设,对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缺乏考虑,往往无主管部门、无配套管理制度。
五是整治投资巨大。据江苏、浙江、珠江三角洲等地调研,每条黑臭城市河道长度平均约为2~4公里,每公里整治资金约为2000万元~4500万元(包括污染源治理、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引水等)。
整治难点
根据三部委颁布《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要求,2017 年底前,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采用截污纳管、工程建设等措施进行治理,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手续繁琐等,往往因各种原因不能尽快的实施,严重影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进程,不能满足近期治理目标要求。
应急处理措施常态化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污水处理设施,尽管处理率逐步提高,总体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在一些河湖,特别是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究其原因是还有部分城市污水没有得到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造成污染。目前污水直排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1)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溢流污水;
(2)客观存在的城中村污水排放;
(3)旧城改造过程中由于措施不配套产生的直排污水;
(4)部分新建小区由于给排水系统不同步配套,在住户入住形成社区时形成的直排污水;
(5)一直客观存在的城乡接合部,也会产生生活污水、作坊污水、种植和养殖废水的混合污水,并就近直接排入水体。
截至2013年底,全国城市(指设区市)污水处理率为89.21%。有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到87%,县城接近80%,建制镇不到30%,村庄的只有8%。则设区市、县、建制镇、村庄的直排污水比例分别约为11%、20%、70%、92%。针对我国污水直排和河湖黑臭问题,建议污水应急处理常态化。污水应急处理主要与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便于建设常规处理设施。由于存在种种客观原因,不便做常规处理,如城中村、城郊接合部、边缘住宅小区的存在,注定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急处理应该是常态化的。
(2)时间紧、任务重。为满足近期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要求,需要在截污纳管、工程建设等措施未建设完成的时候,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处理黑臭水体,改善基本水质。
(3)突发性事故。突发性事故造成的直排污水。
污水应急处理的优势:
(1)占地面积小,处理速度快;
(2)投资成本低、运营机动灵活;
(3)运行成本低、效果好,悬浮物和总磷去除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