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生产厂家厂商性质
深圳市所在地
在线检测氨氮水质分析仪(水杨酸法/纳士法)
一.产品概述
在线检测氨氮水质分析仪由“ARM + 单片机”架构,模块化硬件设计,加上丰富的扩展接口,可有效满足用户多样化定制需求。适用于生物制药、污水处理、材料处理、采矿、印刷、石油天然气、食品加工、塑料、汽车、半导体、冶金等领域。
二、技术优势
• 扩展接口丰富,硬件设计模块化,便于集成二次开发;
• “水杨酸法”灵敏度高、测量稳定;
• 优化试剂配方,提高试剂有效期,且试剂无毒,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 采用“背景吸收及浊度校正”技术,降低水样发黑或带色或浊度对测量稳定性的影响;
• 环境温度稳定性远超现行环保产品认证标准。据相关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环境温度补偿机制”的误差控制在了±1%,而未采用该机制的则稳定在了±3%;
• 无惧特殊工况条件下,掩蔽剂酒石酸钾钠与某些干扰离子生成沉淀对测量造成的影响;
• 无惧高硬度、高盐度、高浊度、高含沙等恶劣工作环境;
• 停电保护及来电自动恢复测量,避免停电造成的数据丢失;
• 具备定期反冲洗和除藻功能,大大减少仪器的维护工作。
三、性能参数
测量范围 : 0-2 mg/L;0-10 mg/L; 0- 50 mg/L; 0-300 mg/L;其他量程可定制。示值误差: 2 mg/L-±3.0% (国标要求∶ ±8.0%);5 mg/L-±4.0% (国标要求∶ ±5.0%)8mg/L-±2.0%(国标要求∶±3.0%)
重复性:≤1.5%(国标要求∶≤2.0%)
零点漂移∶±0.05 mg/L (国标要求∶ ±0.10 mg/L)
量程漂移∶ ±0.25 mg/L (国标要求∶ ±0.50 mg/L)
定量下限∶≤0.05 mg/L (国标无此项指标要求; I类地表水的上限值要求是0.15 mg/L。)
实际水样比对试验∶ 2.0 mg/L以下 ±0.05 mg/L (国标要求∶ ±0.2 mg/L) 2.0 mg/L以上-±4.0%(国标要求∶ ±10%)
注1∶ 选择0-10 mg/量程,连续测量浓度值为2 mg/L、5 mg/L和8 mg/L的标准溶液各6次,分别计算各自浓度相对于标称浓度值的相对平均偏差,各自的相对平均偏差为其示值误差。
注2∶ 选择0-10 mg/L量程,连续测量浓度值分别为2 mg/L和8 mg/L的标准溶液6次,分别计算2种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取其中的大者为重复性。
注3∶ 选择0-10 mg/L量程,测量浓度值为0.2 mg/L的标准溶液,以1小时为周期,连续测量24小时;取最初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为基准值,计算随后21次测量值与基准值的偏差,取者为零点漂移。
注4∶选择0-10 mg/L量程,测量浓度值为8 mg/L的标准溶液,以1小时为周期,连续测量24小时;取最初3次测量值的平均值为基准值,计算随后21次测量值与基准值的偏差,取者为量程漂移。
注5∶ 选择0 - 2 mg/L量程,仪器在相同条件下连续测量浓度值为0.1 mg/L的标准溶液7次,计算7次平行测定值的标准偏
差,所得标准偏差的10倍即为仪器的定量下限。
四、工作原理
(1)水杨酸法
在碱性条件下,试样中的氨、铵离子与次氯酸根反应生成氯胺;在40°C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氯胺与水杨酸盐反应生成蓝绿色络合物,于660nm波 长处测量其吸光度并换算成相应的浓度值。
(2)纳士分光光度法
试样中的氨、铵离子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色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于420 nm波长处测量其吸光度并换算成相应的浓度值。
整机配置
占地面积
1.5平方米
质量
320kg
尺寸
171cm×92cm×191cm
机柜材料
304不锈钢材料
保温方式
机柜箱体夹装保温层和冷暖空调
采水方式
500W自吸泵(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为潜水泵)
安装环境
要求
电源适应性
AC 220V±10%,50Hz±1%
整机功率
2.5KW(峰值功率)
整机功能
参数
人机交互方式
15寸LCD触摸屏,中文显示及指令输入
通讯接口
232、485、网口
管路反冲洗
空气压缩泵(选配)
五参数电极自动清洗方式
气液混流自动冲洗
维护周期
每次时长约一小时
五参数水槽
灭菌方式
铜灭菌
储存容量
至少三年以上的数据存储容量,掉电也不丢失数据
断电保护
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仪器停电保护及来电自动管路冲洗和恢复测量。
六.预估效果
1)预警作用
通过水质污染实时监测显示,有关部门能了解到监测地区各个监测点水质污染的实时情况,确定其参数值是否在规定范围内,以做出相应的预警通知。
(2) 预报作用
通过环境评价模型的实现,可以了解到监测地区水体质量等级状况和水体质量排名情况。人们可通过该地区的水体量情况作出合理的出行计划或者合理的工作生活计划。
(3) 提供污染源普查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监测地区水质污染变化规律,可为有关部门对环境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系统可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