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污水处理作业,这些危险你必须知道!
时间:2021-06-07 阅读:1292
在污水处理工作中,危险就像潘多拉魔盒,wushiwuke的就摆在那里,所以,污水处理中的危险我们必须知根知底,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一、污水池内常见有毒有害物质
1、污水池类型
1)按场所分:室内、半露天及露天
2)按污水池设置分:高于地面单体设置、低于地面地下设置。
3)按污水清理装置设置分:全自动机械清理、半自动机械辅助人工清理、人工清理。
4)按污水类型:电镀及电路板类生产企业的污水、皮革和造纸企业等的污水、印染等企业的污水、生活类污水、化粪池类污水等等。
2、各类型污水池中常见的毒化物质
1)电镀及电路板类生产企业的污水中主要有:铬、镉、镍、锌、铜、金银等重金属化合物,qing化物(有有氰电镀用的“金盐”、山nai等),砷化物,含腐蚀性的酸碱物质(用于污水中重金属类的沉降、中和等)
2)皮革和造纸企业、印染等的污水中主要有:铬、镉、钡等重金属及非金属化合物(皮革鞣制、染料等),硫化氢及甲烷、氨气、二氧化碳(由皮革、纸类及天然纤维等有机物腐烂生成等),含腐蚀性的酸碱物质(用于污水中重金属类的沉降、中和等)
3)生活类污水、化粪池类污水等主要有:硫化氢及甲烷、二氧化碳、氨气(由各类有机物腐烂生成等)
此外,位于地下设置的污水池,由于自然规律,底部空气中二氧化碳自然沉积。
污水池清理中毒化物质造成的主要损伤
1)由刺激性、窒息性气体造成中毒:硫化氢(刺激性兼窒息性),甲烷及二氧化碳(单纯窒息性)、qing化氢(窒息性,由高浓度qing化物遇酸生成)、氨气(刺激性兼腐蚀性)等,这是造成污水池清理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2)由酸碱物质造成腐蚀:对眼睛、皮肤等,这是造成清水池清理人员受伤的主要原因。
3)由重金属化合物,染料等造成过敏反应;通过皮肤、粘膜的刺激,部分物质可通过破损皮肤进入体内进一步造成中毒,这是造成污水池清理人员受伤的次要原因。
4、主要中毒气体和中毒物质危害因素的特性
1)硫化氢
是造成该行业急性中毒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硫化氢常温下存在形式为无色带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空气中浓度达4.3%-45.5%时能发生爆炸。该气体既是一种刺激性气体,又是一种强烈神经性毒物类窒息性气体。低浓度(30-300mg/m³)时即可在接触后引起流泪、咳嗽、头晕、头痛等症状。中浓度(300-700mg/m³)时即可在接触后出头晕等症状外,可引起肢体运动失调等。高浓度(700mg/m³以上)时即可在接触后因通过人体内化学感受器官直接作用大脑神经中枢。
2)甲烷
是造成该行业急性中毒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甲烷常温下存在形式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清,在空气中能发生爆炸。该气体是一种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并具麻醉样作用。在空气浓度达23%-30%时,短暂吸入可引起头晕头痛等症状,继续吸入后除头晕等症状,可引起肢体运动失调等。
污水处理池和建筑机井导致的急性中毒除上述两种气体因日常积聚和搅动时从污水中飘逸出作用外,还因由于上述气体导致缺氧。
3)二氧化碳
是造成该行业急性中毒安全生产事故的次要原因。二氧化碳常温下存在形式为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无可燃爆炸性。该气体是一种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在自然空气中含量为0.03%,低浓度时有兴奋呼吸中枢作用,高浓度时有抑制呼吸中枢作用。
二、污水池作业防护措施
1、防护装置
1)固定及移动式的通风设备:如大功率鼓风扇、空气压缩机、鼓风罐
2)清洗救援设备。防护梯、消防水龙、专用救援带和救援绳索等。
2、个人防护用品
1)日常及应急防气体中毒类个人防护用品。
2)日常及应急防腐蚀和防物质中毒过敏类个人防护用品。
3、制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1)必须建立日常管理组织和事故应急组织,并确立专、兼职管理人员。
2)必须制定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特别是要制定事故应急管理预案。
3)必须对相关人员和人员进行相关的操作及防护等知识的培训,并实施事故应急演习。
4)必须配备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5)有毒物质作业场所或区域严禁放置水杯、饭盆等个人物品。
4、污水池清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1)污水池进行清理前应关闭污水进口阀门,并将池中污水尽量排净,保持自然通风24小时以上。能够采用机械清污的尽量不采用人工清污。
2)污水池清理作业必须填写《污水池清理作业单》。由安全负责人zhiding现场安全人员。作业单必须由现场安全员对清污作业人员做技术和安全交底,交底双方应在《污水池清理作业单》上签字。
3)下池作业时必须有现场安全员在场全程监督安全措施的落实,zhiding2人以上的监护人。
4)下池人员必须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手套、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绳、背好氧气罐和有毒气体报警器),由现场安全员进行作业前安全措施检查。
5)下池前必须使用多功能气体检测仪进行有害气体检测,作业场空气中的含氧量应为1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