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中心

奥斯恩道路路面状况监测系统、高速公路路面结冰实时监测系统方案

技术文章2024/2/23 14:56:43
403
进入展台

产品背景

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快速,承载着交通运输中枢的重大使命,特别是高速公路,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到15万公里。高速公路因车流量大、行驶速度快以及其自身全封闭、全立交的特点,要求车辆不得任意减速和停车,所以,一遇到团雾(霾)、暴雨、冰雪、湿滑路面等恶劣天气环境,就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发生多车连续追尾的重特大交通事故。

image.png

随着高速公路交通流量及密度的增大,恶劣天气环境下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和伤亡损失也随之迅速增长。据统计交通事故中有近30%的是在恶劣天气环境中发生的。低能见度、团雾、大雾(雾霾)、大风(横风)、道路结冰、积雪、积水、高温、暴雨等是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因此,提高恶劣天气环境下道路的通行能力,增强对交通沿线恶劣天气环境的应变能力,保证公路安全、高效、畅通的正常运营。

image.png

威胁公路交通安全的“两大杀手”:突发团雾和道路结冰湿滑。

突发团雾:山区、高海拔路段、过水桥梁等路段,受道路沿线的气象环境影响,极易形成局地小气候、团雾聚集区。由于团雾突然出现,驾驶人员猝不及防,失去视线,无安全感,本能急踩刹车,容易导致车辆追尾。

道路结冰湿滑:在冬季恶劣天气环境下,道路和桥梁路面极易出现积水、积雪、结冰、凝冻、黑冰或暗冰等现象,也被称为“看不见的杀手”。车辆行驶中,驾驶员无法有效识别,当车轮打滑或侧滑时,才感觉到路面湿滑或结冰,给行驶的车辆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功能拓扑

image.png

奥斯恩路面状况在线监测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单元、监测主机、后台软件,监控中心(上位机服务器)等组成。其中前端采集单元包含高速路上的路面状况、温度、湿度、能见度等各类参数,各变送器数据通过有线方式汇集到监测中心主机,主机最终将接收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有线网络(以太网/RS485/RS232)上传到监控中心,由运行于监控中心的监控软件进行数据存储、分析、显示和处理。如果上报的数据超过限位值,监控软件将会进行多种手段的报警提示。

企业微信截图_17059146914534.png

产品介绍:

奥斯恩道路路面状况监测系统,主要对公路的路面干、潮、湿、积雪、结冰等状态以及路面的温度、冰雪的厚度、湿滑的程度等实时监测,同时可拓展路面积水、风速、风向、噪声等路面状况的实时数据变化情况,并可联动摄像头,对监测数据超标画面进行视频抓拍。能够为交通规划、交通监管合理布局提供依据,同时还可以辅助相关部门对灾害天气如台风、暴雨、雾霾、暴雪、霜冻等做出及时预警,提前调度安排,尽量避免因灾害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

image.png

产品核心:

产品采用进口高精度激光传感器,实现对冰层与积雪的高精度探测,其中降雪是影响路面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常规的降雪量都在几厘米到几十厘米范围以上,目前国内外的其它厂家的路面状况仪器,只能识别1厘米以下的降雪厚度,因此无法精准地测量路面积雪厚度。我司采用的激光遥感式路面状况传感器可以准确大范围地测量积雪与冰层厚度,为路面清理与维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根据积雪厚度投放溶雪剂的数量)。

激光遥感式路面状况传感器所提供的路面干、潮、湿、积雪、结冰等状态以及路面的温度、冰雪的厚度、湿滑的程度等都是控制交通安全的重要指标,在微量冰晶形成初期就能够准确测量到,从而为道路状况分析提供宝贵的早期预警。

路面状况传感器是一款激光遥感非接触式路面状况监测仪,它采用激光遥感技术,避免了以往安装道路气象站引起的对交通的干扰。遥感安装意味着无需在路面开槽或封闭道路。传感器可安装在道路旁边的立柱上,或加装在气象站支架上。光谱测量原理可实现对路面水、冰和雪厚度的准确测量。对水和冰含量可同时独立测量,从而使得路面状况传感器能够准确报告路面状态。

企业微信截图_17059146568734.png

核心传感器:

激光遥感式路面状况传感器采用多光谱测量技术,传感器不需要植入路面内即可准确地检测出道路表面结冰、积雪、水膜的厚度及湿滑程度、路面温度等要素,监测仪集成了微型处理器来识别道路或机场跑道的路面状态。

光谱测量原理是利用一个红外发射器对准道路表面选定位置,发射光从被测地点反射入接收器再进行整合。水对不同波长的吸收是不同的。如果在道路或跑道上有积水,其光谱属性就会改变。进而测量到路面的各种不同的状态,例如潮、湿、冰、雪、霜等。

路面温度采用红外测温原理,实现了非接触远距离精准测量路面温度。

激光测量原理,保证了对水、冰、雪的精确测量。水和冰是分别被独立检测的,激光可以大范围的测量积雪的厚度。这些突出特点、强大的性能使得它能够在道路出现异常状况前就精确预警,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导致驾驶危险的所有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预警和补救措施。

 

技术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