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构建黔中生态福地绿色贵州绘就美丽经济新画卷

2016/3/3 8:32:24
49704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贵州污水处理设备废气处理设备
导读:贵州将在2016—2017年年度全力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从武陵山脉到乌蒙腹地,从乌江之畔到草海之滨,初夏的黔中大地,青山葱郁,碧水迢迢,一片苍莽。天蓝、水清、山绿、景靓,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给贵州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山水风光,同时也造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构建黔中生态福地 绿色贵州绘就美丽经济新画卷
  
  近日,来自贵州省环境保部门的公开消息称,贵州在2016—2017年年度内将以生态示范创建、环境科技、环境执法监管等六项攻坚行动为抓手,全力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努力实现贵州“大地常绿、空气常新、碧水常流、土壤常净”。
  
  据公开资料,这六项攻坚行动分别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和监测能力建设、生态示范创建、环境科技、环境执法监管。
  
  而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极为艰巨繁重。面对“赶”与“转”、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多重压力,贵州的决策层和民众头脑清醒:生态环境资源是贵州大的优势,绝不能以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布局水生态
  
  不难发现,近年来贵州省不断强化八大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八大流域主要河流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的优良率均超过90%。
  
  目前,贵州以水质保护为重点,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不断推进赤水河流域、乌江流域、清水江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建立了环境保护河长制、生态补偿、生态红线划定、执法联动机制、第三方治理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成果,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社会参与”的水环境保护大格局。
  
  在推进水污染防治的过程中,贵州制定了环境重点目标工作任务:明确在2016年4月底前,按区域研究制定出考核断面达标整治、饮用水源地保护、地表水污染防治等水质管理目标清单;8月底前,编制完成超标水体达标方案、良好水体生态环境保护方案、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黑臭水体整治方案等11个水污染防治专项方案;11月底前,完成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水量调度方案。
  
  对于贵州重点流域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污染防治任务依旧繁重等问题,贵州建立环境保护督查制度,加大对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的地方的环境保护督查力度,督查结果将作为被督查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评优评先、任免的重要依据。
  
  重典防治大气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实施以来,贵州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目前,80%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16%以上城市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然而,由于贵州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单一,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排放、新领域污染总量持续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大气主要污染削减难度。
  
  与此同时,《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已提交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据悉,该《条例》将对大气污染防治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盲目决策造成大气环境严重损害的,应当终身追究决策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责任的责任。
  
  此外,该条例草案”提出明确政府部门、排污单位信息公开的职责。提出向大气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单位及重点污染源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公众监督。
  
  绿色经济风光无限
  
  要保证发展速度不减,守牢生态屏障不退,根本还得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转型升级。转型发展,路径在哪里?贵州省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和“守着青山绿水苦熬”的穷路。
  
  后发赶超,贵州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放。2015年以来,该省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农业、以民俗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及以节能低碳环保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5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贵安新区引进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重大性项目,深耕大数据产业,托举起了一个“云上贵州”。
  
  而在大力推进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贵州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守环保红线,所有园区必须配套环保设施;新上项目必须符合产业调整要求;有重金属污染的化工项目,坚决不上。“十二五”以来,该省累计淘汰落后产能近3000万吨,为“绿色经济”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
  
  可见,用“有形之手”紧握生态底线,抬高生态标杆,形成倒逼机制,一条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化的产业发展路子正在黔中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本文资料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人民网、贵州商报、经济日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着墨经济发展绿色化 “广东答卷”晒出生态样本

下一篇:吹响治污号角 浙江“五水共治”扬帆新征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