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700亿蛋糕倒逼产业朝阳 海水淡化却陷闲置困局

2016/3/11 8:19:11
5445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海水淡化软化水设备
导读:无论采取哪种技术,海水淡化的成本都是人类绕不过去的一大难题。
  【中国环保在线 污水处理】有人将海水淡化称为“蓝色奇迹”。在面临缺水的严峻形势下,海水淡化技术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然而,海水淡化,这个一直步履蹒跚的产业,却始终面临一个亟待解答的局面。

  
  700亿蛋糕倒逼产业朝阳 海水淡化却陷闲置困局
  
  因为含有各种盐分,海水不能直接饮用。这是个大家熟知的科学常识。
  
  为了探寻淡化海水的方法,人类做过很多努力。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16世纪末,人类试着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来制取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
  
  经过数世纪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海水变淡的关键是要脱去水中的盐分。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介绍,脱盐的工艺有传统的蒸馏法,原理是通过蒸汽冷凝后形成淡水,但是耗能与成本较高。后来兴起的像反渗透法、钠滤法,以及目前新崛起的电去离子等办法都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盐分离子。
  
  其中,反渗透法已成为目前发展快的海水淡化技术。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室工程师赵何立的介绍,反渗透法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压力差、电位差或浓度差等外力驱动下对海水进行分离、浓缩、提纯。后出来的水可能矿物质会有损失,但可以后期加入,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但无论采取哪种技术,海水淡化的成本都是人类绕不过去的一大难题。从海水中提取淡水必须消耗能源,无论这种能源通过何种方式取得。这就使得海水淡化需要付出的能耗和成本远高于处理江河湖水、地下水等水资源,但江河湖水和地下水满足不了需要,这就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不得不想方设法研发海水淡化技术。据海水淡化协会2009年的资料,进一步压缩成本的空间比较有限。
  
  海水淡化是典型的能耗密集型产业,有研究报告表明,海水淡化虽然是用水紧张地区的解决之道,但成本门槛限制了贫困地区、内陆或高海拔地区采用海水淡化,可偏偏这几类地区淡水短缺的问题严重。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目前超过10亿人口居住在水资源稀缺地区,而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会攀升至18亿。
  
  巨大的需求让众多商家把海水淡化产业誉为朝阳产业。专家称,未来20年,市场在海水淡化领域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目前日本海水用量约为2000多亿立方米/年,美国约为1000亿立方米/年,中国的海水用量仅仅为120亿立方米/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按照缺水的现状,发展海水淡化似乎应是众望所归的事情。然而,在实践中,海水淡化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掌声。根据《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要达到220万吨/日以上。但新近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海水淡化实际产能为92.69万吨/日,不到预期的一半。
  
  聚光灯之下,海水淡化却深陷困局。“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等技术国内都很欠缺,膜技术中的更为先进的反渗透膜,在中国只有杭州市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并在舟山六横镇应用,这可以和国外‘相比较了’,而先进的纳滤技术的研究则尚无进展。”中国膜工业协会秘书长尤金德说,需加大对研发机构的扶持。
  
  “既然国家愿意扶持海水淡化产业,那么从环保和保护水资源角度,国家更应该扶持水的循环利用。国家应补贴进行循环利用的企业。”被誉为“膜术家”的蓝伟光教授指出。因为技术上,污水可净化到饮用的程度,水循环利用的成本比海水淡化还低,且无地域限制。在新加坡,水循环利用的产量远远高于海水淡化的产量。
  
  天津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程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如果各省规划好,可以节省一部分水,再适量开采地下水,循环利用一部分水,加上引水工程,那么海水淡化还需求多少?在经济不稳定的大形势下,我们对水的需求是否持续增长?高水价和高耗能是否能承受?因此,“现在可以说冬天快结束,但是春天也未必马上就来”。
  
  (本文资料来源于人民网、腾讯新闻、人民政协网、南方周末)

热门评论

上一篇:勾勒智慧治水新图景 走出“水困”还待市场之手

下一篇:蛋糕诱人却无从切刀 水权交易仍待冲破制度藩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