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环评选址接连“失守” 三问常州校园污染

2016/4/18 11:39:23
59364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常州学校污染环评
导读:国家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至少在300米以上,而“毒地”距学校不到100米。学生本应在安全的场所学习,学校何以会建在“毒地”旁?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据央视新闻4月17日报道称,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部、江苏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尽快赶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束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环评选址接连“失守” 三问常州校园污染
  
  “事情发生以后,常州迅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置,按照公开修复方案、公开监测结果、公开验收结论、接受社会监督“三公开一监督”原则,对该地块用途作出重大调整,同时组织实施该地块修复调整工程,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风险。”
  
  “当天就成立了调查组,组织调查处置工作。”4月18日凌晨,常州市政府一位官员表示,“我们对环境污染持零容忍态度。”4月17日,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曝出“至少493名学生群体性身体异常”,其原因是“校舍与化工地块相邻”;同时,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测出污染物。
  
  与此同时,这一校舍周边环境污染事件亦受到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据当地人士透露,江苏省内指派的专家和官员有的已连夜赶到常州,而环保部官员也在前往常州途中。舆论对此高度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专家采访,认为常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不该建的学校”。
  
  环保部连夜建调查组
  
  来自环保部的公开消息称,环保部、江苏省政府已于日前正式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尽快赶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
  
  自从2015年9月份搬到这个新校址后,很多学生因为环境污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据知情人透露,这么多学生同时出现不良反应,污染源来自于学校北边的一片工地,这个地块上原来是三家化工厂,怀疑污染来自对土壤进行的开挖作业。三家化工厂分别是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长宇化工和华达化工。
  
  有环境影响报告称,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其中污染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也有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总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也有数千倍之多。
  
  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历史上,长三角地区工业发达,特别是乡镇企业林立,早期对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不够,留下了大面积“毒土地”、“毒水塘”,一些河流底泥的重金属含量高。
  
  不该建的学校
  
  新校区存在环境污染,导致数百名学生身体出现不适乃至疾病,当地不少人称学校建在“毒地”旁,发生这样的事情令人诧异。很多家长要求学校搬迁过渡,校方表示污染可控,当地政府也已采取措施,相信问题会得到解决。但不得不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以及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校为什么建在“毒地”旁?这所学校北边原来是三家化工厂。有关检测数据表明,这片地块污染重的是氯苯,地下水和土壤中浓度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为减少对学校、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区影响,国家规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至少在300米以上,而“毒地”距学校不到100米。学生本应在安全的场所学习,把学校建在“毒地”旁,需要认真反思。
  
  环评报告是怎么过关的?当地教育部门表示,学校所在地块土壤“检测都是达标的”,选址评估报告“符合规范”。可是,环评报告指出项目北侧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环境专家还指出环评报告“没有考虑到农药的成分”。这是否就意味着“符合规范”的评估报告存在瑕疵。
  
  作为新建校舍,项目施工首先需先批后建。然而,常州外国语学院相关文件显示,其环评报告明显晚于学校施工时间长达7个月。后,环评结果也是符合学校用地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而正是这样一份审批过关的环评报告,把学生们陷入了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中。这难道仅仅是环评一个环节的失误吗?
  
  是的,该环评显然存在重大瑕疵,只对普通污染物进行了研判,而对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检测却只字未提,这显然与学校紧邻化工厂废弃物处置场所的事实严重相脱节。报告固然有瑕疵,但至少指出北侧场地有严重污染问题,不得对地下水进行开发,但学校在建设和使用中仍然将地下水进行了开发。事实上,对土壤的开发,也加重了污染物质挥发的程度,显然进一步将学生的健康推向了更危险境地。
  
  此时的常州外国语学院所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40年代美国拉夫运河案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校选址处在化工厂危险废弃物处置场所(有的工人常常偷排化工废料),地下水处于污染状态,但学校选址和环评的各个环节,却接连“失守”。
  
  显然,常州版“拉夫运河案”,看似是一个学校和学校学生的不幸,背后则是相关部门对化工企业排污行为监管失利,是一座城市在对待排污行为和公众健康权、知情权的渎职。常州拉夫运河案,不能任由历史欠账继续下去。否则,被侵害权益的就不止是常州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是更多的不特定公众了。
  
  (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检察日报、一财网、红网)

热门评论

上一篇:上市公司跨入“后环保核查时代”

下一篇:苹果将捐出4月部分应用收入 助力环境保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