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各地竞逐千亿蛋糕碳交易释放绿色正能量

2016/4/22 8:21:46
5336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碳排放
导读:碳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经历了五年,但至今它的热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将带动一股新的交易热潮。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碳排放交易制度作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市场化手段,已在我国试点多年。近年来多省积极探索实行碳交易,成效初显,随着2017全国性碳市场渐行渐近,资本想象空间业已打开。

  
  各地竞逐千亿蛋糕 碳交易释放绿色正能量
  
  在国务院2016年立法计划中,《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下称“《条例》”)被列为预备项目。
  
  4月15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下称“气候司”)国内履约处副处长王庶表示,发改委已起草完成了配套管理办法的初稿,气候司正处理法制办转发的意见,并将开展利益相关方征询和实地调研,完善相关的配套细则。
  
  按照设计,全国碳市场将形成“1+3+N”的立法体系,即以《条例》为中心,配套三个管理办法和一系列的实施细则。
  
  三个管理办法指:《企业碳排放报告管理办法》,明确企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的责任,规定核算与报告的程序和要求;《第三方核查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核查机构的资质要求、认定程序、核查程序,对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市场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参与交易的交易品种、交易方式、风险防控,对交易机构的监督管理等。
  
  王庶认为,立法时间还是较长,如何平衡和协调各利益方的意见也是立法难点。
  
  全国市场启动
  
  碳交易从确定试点至今已经历了五年,但至今它的热度仍未褪去,反而即将带动一股新的交易热潮。来自近日媒体的报道消息称,未来我国碳市场的交易量将在30亿—40亿吨/年,现货交易额高有望达到80亿元/年,实现碳期货交易后,全国碳市场规模高或将高达4000亿元,成为我国仅次于证券交易、国债之外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碳市场,随着这一时间点的临近,我国对于全国碳市场的具体安排也悉数出炉。在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首年,所有参与全国碳交易的企业名单将确定,这些企业的历史排放数据都将得到第三方核查,而且在这一年中,我国将完成对碳排放权配额的发放,基本具备交易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始交易。
  
  自2011年我国确定7个碳交易试点、进入碳交易元年起,不少人才开始对这个陌生的词汇有了模糊的印象。随着北京、深圳等试点城市接连鸣锣启动交易,中央在各项政策、表态中愈发频繁提及碳排放权交易,各界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也逐渐熟悉了起来,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根据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介绍说,配额的核定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即基准法与二氧化碳历史排放强度法。具体来说,基准法主要是根据重点排放单位二氧化碳实物产出量等由国家发改委确定行业基准,并且由国家给地方自主权设定小于等于1的调整系数。
  
  把碳计入企业发展成本
  
  “从发展趋势看,中国也许会成为大排放权交易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如是说。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给出的一个数据是:现在全世界每年排放空间是60亿—80亿吨,中国已达到每年100亿吨。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是未来长期的稳定政策。现在中国碳市场还在试点,从我国碳减排战略来说,业界资深人士唐人虎认为,“十三五”力争逐步实行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考虑在适当的地区和行业实施总量控制。
  
  在碳排放许可制度方面,对重点行业企业尝试碳排放许可配额制度,以碳排放配额分配为依托。在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方面,设计全国碳交易制度体系和实施方案,逐步建立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唐人虎说,全国碳市场交易2017年将运行,现在业界正在按排工作,“接下来地方和企业都会行动起来”。
  
  全国碳市场按计划已覆盖全国重要排放行业。虽然企业之前都没有把碳排放作为发展成本考虑进去,但唐人虎表示:“算进去的成本用什么方式降低,这其实是一个正能量,增加企业效益,而不应该是增加成本的概念。”
  
  各省份正摸家底
  
  随着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渐行渐近,各项备战工作也陆续展开。
  
  从目前的思路来看,相关部门将在总结七个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出一套顶层设计。根据“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和2020年排放峰值的要求,估算出碳排放总量并分解至各地,预计西部以免费分配为主,东部会引入部分有偿分配。按照要求,目前各省份正在“摸家底”,进行培训人才等能力建设并核定重点排放行业企业名单和历史碳排放数据。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碳交易试点暂时没有真正起到价格发现功能,尚未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建议将配额制定和去产能结合起来,同时考虑采用标杆法,以行业先进排放水平来确定配额分配和交易,这样才能实现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升级的目的。
  
  据公开资料,截至2015年12月,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共纳入企事业单位2000多家,年发放配额总量约12亿吨,累计成交量逾48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额超14亿元,市场价格在12至130元/吨二氧化碳间波动。
  
  “由于各试点市场的政策设计不同,交易的活跃程度也不同,湖北、深圳、广东这三个地方相对交易量比较大,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比较健全,基本上第二期交易已经履约了。但总体而言,试点市场发现的价格,还不能真正反映目前减排的成本,而且各地的碳排放配额不能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和重新配置,所以不能有效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科坦言。
  
  虽然全国统一碳市场尚未启动,但资本的想象空间已经打开。有业内人士曾预测,届时将覆盖1万家企业、年约40亿至45亿吨的碳排放。到2020年,如果衍生品市场建立起来,碳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元甚至千亿元级别。
  
  (本文综合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商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科学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环保补贴润泽电企 30亿甘霖更待传递绿色效应

下一篇:众环保企业蓄势待发 分切240亿节能蛋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