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问诊环境搭脉经济浙江“五水共治”辟新路

2016/4/30 11:24:51
36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筱阳
关键词:五水共治浙江污水处理设备
导读:浙江因水而名,由水而兴。水,既是浙江为灵动的韵脚,更是浙江人不懈守护的对象。
  蜕变不止于浦江与绍兴。五水共治以来,浙江各地以治水去产能促转型,累计关停、搬迁或整治提升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带来发展契机。
 
  浙江因水而名,由水而兴。水,既是浙江为灵动的韵脚,更是浙江人不懈守护的对象。面对日益恶化的水环境,2013年,浙江发起了一场以治污水为要义的“五水共治”行动。
 
  浦江痛定思痛,切断“水晶”换回“水景”、桐庐坚定不移,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通过治水,浙江问诊产业,搭脉经济,以破釜沉舟之势,以壮士断腕之勇,以敢打必胜之念,开辟了一条转型“绿富美”的新路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浙江只迈出了‘?五水共治?’万里长征的步。”正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所言,对于浙江,治水之路远不止脚下。站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浙江再度许下承诺: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先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添上了绿色一笔。
 
  水里岸上标本兼治 重现江南水乡风情
 
  水为肌骨,山为灵肉,山与水共同勾勒出了浙江“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的风情。千百来,浙江人枕水而居,傍水而生,但谁能想到,有一天,“江南水乡”也会为水而发愁。
 
  将日历翻到十年前,彼时的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已然是“中国纽扣之都”和“中国拉链之乡”,上百家小作坊错落于菇溪河两岸。由于工业排放,没过几年,菇溪河就变成了“牛奶河”、“垃圾河”。
 
  赢得了市场,却输掉了环境,这是永嘉县桥头镇居民杨琳不忍看到的,“大部分河道已经干涸,河床滩涂上杂草丛生,到处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垃圾堆。”
 
  桥头的经历只是浙江发展历程中的一则片段。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为浙江带来巨大发展和财富的同时,也给生态带来了巨大压力。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治水的重大决策:7年总规划投资4680亿元,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行动。
 
  借力五水共治,永嘉县全面启动了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对菇溪河两岸139家涉水纽扣企业进行整治。截断了岸上污染源后,菇溪河从“垃圾河”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人趋之若鹜的“天然游泳池”。
 
  菇溪河的蜕变仅是浙江治水的一个片段。从瓯江之畔到钱塘之滨,“五水共治”以来,浙江各个县市纷纷探寻出了因地制宜的治水路径。
 
  衢州市柯城区重拳整治养殖污染,对境内的石梁溪、庙源溪流域实行了全流域生态化治理,使“美两溪”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无尽源泉;
 
  湖州市德清县探索城乡治污一体化,创新实施的“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还实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五统一”;
 
  丽水市松阳县以“治水兴旅”水循环,以“借水行舟”发展水经济,拉开城市框架,铺开全域景区化,打造美田园风光。
 
  一招接一招,一拳接一拳,两年多来,浙江共清理“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5106公里,新增城镇污水管网6536公里。如今的浙江“山青水也清”,寻找一条可有游泳的河早已成为了过去式。
 
  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积蓄绿色发展动力  对于治水,浙江人并不满足肉眼可观,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才是“治水之本”。
 
  租下一间平房,买两台机器,雇几个工人,2004年,倪忠诚就这样开起了自己的水晶加工厂,“房子里都是粉尘,地上都是污水,根本没地方下脚。”
 
  当时在浦江,像倪忠诚这样的水晶加工户还有两万多家,带来了财富,却破坏了生态。2013年,借力五水共治,浦江累计关停近2万家无证(照)水晶加工户,并投资约20亿新建水晶集聚园区,对剩下的760多家兼并重组,集聚发展。
 
  “环境变好了,工作也更有干劲了!”搬迁入园后,倪忠诚打算成立产品研发中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爆款”。
 
  “通过治水,浦江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浦江县委书记施振强表示,目前浦江已经规划了医药卫生、电子商务等八大产业,为接下去的转型升级之路找到了“跑道”,寻找到了“曙光”,“转型升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才刚开始,但是我们很有信心。”
 
  绍兴伴水而生,经济也是从水起步,“酒缸、酱缸、染缸”对水的依赖性比较强,造成的水污染也比较大。绍兴市水政渔业执法局局长徐国牛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绍兴甚至出现了水荒。
 
  借力“五水共治”,绍兴顺势提出“重建水城,重构产业”,对印染行业进行整治提升。大力治水背后,绍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过去唱主角的“三缸”逐渐被智能装备、信息经济等五大“新秀”取而代之。
 
  蜕变不止于浦江与绍兴。五水共治以来,浙江各地以治水去产能促转型,累计关停、搬迁或整治提升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由此腾出的发展空间和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新经济新业态带来发展契机。
 
  2015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3%、6.9%、6.9%,均高于平均增速,呈现出了“信息经济一马当先、高新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深度调整”态势。
 
  乡村旅游接力“经济棒” 美丽经济如花开  对浙江而言,治水不仅治出了秀水美景,更治出了发展后劲。
 
  坐拥优良的生态环境,丽水、衢州等“经济后进生”将“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手中的金山银山。
 
  上海游客王纪华对衢州柯城大山深处的黄土岭村情有独钟,每年夏天都要“呼朋唤友”来住上一阵子。然而就在十多年前,这里的村民靠造纸为生,村里的小溪常年都是“黄河”。直到所有造纸厂被关闭后,黄土岭村才恢复了清澈水源。
 
  如今,凭着优良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农家乐经营,源源不断的游客前来为黄土岭的生态买单。村民年均收入达到了36000万元,变成了货真价实的“黄金岭”。农家乐荷香院老板邱岳明过去只是普通农民,收入勉强果腹,可自从开了农家乐后收入翻了十倍,如今已稳定在20多万。
 
  邱岳明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得益于五水共治,如今,浙江到处都在上演着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的美丽故事。
 
  丽水市遂昌县长濂村曾是人们口中的“猪粪村”。五水共治开展以后,长濂村成功“摘帽”,寻回了绿水青山,卖起了“环境”。
 
  如今,村里的鞍山书院、民俗博物馆、农家乐每天门庭若市,逢节假日更是一床难求。201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4000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正是“五水共治”下浙江的生动写照。乡村旅游“发力”之下,2016年一季度,浙江省GDP同比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为1.8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高于城镇居民0.4个百分点。
 
  忆往昔,梦里江南水乡归去来;看今日,浙江美丽经济如花开。浙江的治水行动只是中国重视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要求列出负面清单,设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产业,让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更为可期。
 
  (原文标题:浙江治水记:梦里水乡归去来美丽经济如花开)

热门评论

上一篇:推动京津冀治霾迈新步 天津开征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

下一篇:迈向治水新征程 浙江演绎绿色涅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