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塑经济脊梁共护绿色长江
- 2016/5/18 9:57:40
- 51298
- 来源:环保在线
- 编辑:筱阳
- 关键词:长江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设备
自2016年以来,各省市以实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质断面考核制度,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启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
云南省启动了“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实施了“森林云南”建设、牛栏山—滇池补水工程,推进省内重点跨界水域水质补偿试点。贵州省强化政策规划,印发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实施意见》。四川省基本建立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启动实施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工程。湖南省启动“生态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湖北省在全国启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征集生态环境类项目252项。江西省出台了《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在全国实施覆盖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上海市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前一年完成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与各区县签订目标责任书,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环境治理领导责任制。
迎发展新节点
如今,长江经济带再次迎来发展新节点,而绿色发展“挂帅”的思路再一次得到了明确。
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并强调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这意味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将进入加速期,同时中国将通过长江经济带的探索,走出一条协调“发展”和“保护”的新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也已融入地方和部门的发展思路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长江沿岸的重庆、四川、贵州、上海等省份代表团小组讨论时,强调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主题的发言基本占据主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已经成为发展共识。
具体而言,环保部牵头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庆市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脊梁”;上海市则“划定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各地普遍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
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发展理念也已融入地方和部门的发展思路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在旁听长江沿岸的重庆、四川、贵州、上海等省份代表团小组讨论时发现,强调绿色发展、保护生态主题的发言基本占据主流,“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已经成为发展共识。
保护区被“蚕食”
尽管如此,由于周边工厂大肆排污,保护区面积从7万亩萎缩至3万多亩;仅有2名技术人员,却要面对“水涨到哪儿,则管到哪儿”的管理困境……长江边一个江豚保护区面临“内忧外患”,却依旧折射出长江生态保护之困的一个缩影。
保护区位于湖北石首市境内,是目前长江中游的自然保护和迁地保护结合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21公里的长江故道是江豚自然生息的宝地,但是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和运行面临各种掣肘。
一方面,长江排污仍然严峻,保护区内污染不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家危起伟介绍,他曾在长江中游的一个江段作过调查,沿岸城市和工厂向长江直排污水。虽然现在得到一定治理,但效果仍然不乐观。“沿岸工矿企业的排污口报备的是一两处,但实际上有好几百处。”
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新监测数据显示,废污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96.4亿吨增加到2014年的338.8亿吨,增幅14.3%。天鹅洲保护区副主任张振华说,保护区的水质差的地方甚至有四类、五类水。
与此同时,保护区的水量,保护区也没有发言权。天鹅洲保护区在1998年前是与长江连通的,1998年大洪水后,故道的上游修建起了堤防,阻断了长江水,使得保护区成了死水,只能依靠下游的天鹅洲闸排水或者从长江引水。
在众多业界学者看来,保护区面临的困境主要在于地方发展与生态保护不相协调,执法主体不明、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挺起中国经济绿色脊梁
可见,当前制约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正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流域的整体性保护不足,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剧;污染物排放量大,饮用水的安全隐患居高不下;重点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等。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抉择之下,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认为,只有坚持“品质、绿色、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回答来自时代的拷问,挺起中国经济的绿色脊梁。
一谓品质。对于已经形成的生态环境污染,要以更高品质的治理和改善为目标,开展系统性的环境施治。看得见的污染,注重环境综合治理。当前的环保服务已经从“水”、“气”和“固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从“源头”到“末端”的系统性施治。推进包括市政道路管网、绿道系统、黑臭水体治理等在内的宜居环境建设,不仅能挖掘城镇化内需潜力,提高城镇化水平,也能切实推进“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协调发展。
二谓绿色。对于可能潜在的生态环境污染,从供给和施治两端发力,推动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一方面,加大供给侧改革,制定更强有力的环境保护约束制度和激励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息披露等,引导市场向供给侧的大力倾斜。另一方面,以环境施治为媒介,形成环境产业的聚集,充分利用千亿治湖、千亿引江济淮等项目资源,以水为介,提高水污染防治、水资源利用、水安全防护、水景观打造、水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谓创新。以制度设计为基础,以吸引人才为核心,以宜居环境为要素,打造新兴的创新项目聚集区,用创新驱动区域的长远发展。而如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并举,势将是重焕绿色长江的必由之路。
(本文综合中国环境报、财经日报、新华社、全联环境商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