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迈步环保产业新起点逐鹿万亿市场话语权

2016/7/27 11:01:16
5360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环保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
导读:“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这是上周末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办的2016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传出的信息。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环保市场总投资额约为5000亿—5400亿元,同比稳步上涨。据此测算,如果下半年投资增长势头继续保持,不出现太大波动,2016年全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有望突破万亿元,真正形成业界所期待的“万亿元级”市场规模。

  
  迈步环保产业新起点 逐鹿万亿市场话语权
  
  “十三五”期间环保产业投资规模将达到17万亿元,一系列有关环保的政策正在制定。这是上周末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举办的2016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上传出的信息。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华表示,要以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以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重大工程来拉动环保投资的增长,“不好说具体环保投资到底有多少,但是比‘十二五’有很大的提升。”
  
  工信部节能司司长高云虎则透露了绿色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未来5年,将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产业发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服务产业,支持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力争到2020年使绿色制造产业达到10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随着各项政策的推动,业内人士预测,“十三五”期间,环保市场潜力巨大,总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分析指出,“土十条”投资需求大,约有10万亿,“水十条”有2万亿,“大气十条”有1.7万亿。此外,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可达3万亿,地下管廊建设有0.9万亿,黑臭水体处理0.7万亿,乡镇污水处理0.2万亿。文一波表示,尽管目前环保投资增速很快,但尚有近70%环保领域治理需求未得到满足,未来投资空间很大。
  
  重构中的供给侧
  
  不难发现,面对化、资本化、互联网+、生态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的环境产业进入到新时代,时空在加速,产业在重构,格局在变化……一方面,中国政府给予了环境产业较高的期望:一是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二是担当起环境质量改善的大任。在此背景下,环境供给侧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过去三十年,环境产业经历了设备制造时代—工程服务时代—投资运营服务时代。“十三五”期间,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环境产业将进入真需求时代,环境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打开,环境治理服务向纵深化发展,大量的环境治理需求将被释放,以水体修复为核心的流域治理、农村环境治理、土壤修复等为代表,环境产业将迎来真产业发展的机会。
  
  众所周知,环境产业是政策敏感性很强的产业。已经发布的新《环境保护法》、“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陈吉宁部长的屡次发言,以及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使用多的一句话就是“环境治理的目标要面向环境质量的真正改善”。国家的重视、政策的明确,推动产业进入效果时代,环境产业需求也将因此变宽、变真。环境产业由原来的提供末端治理服务,逐步进入到物质能量转换、链接的过程中,越来越像一个新产业的起点。
  
  同时,环境治理的甲方以及国有资产投资方式、PPP的合作方式的改变,加上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基本框架——环境真需求的释放推动产业新供给改革的建立,政府角色在发生大变化,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在产业、公众、政府互动的时代,助推了政府环境治理真需求的释放,甲方进入到环境治理的深层次需求时代,趋向理性的面向效果的采购。
  
  对外机遇凸显
  
  而在对内进入“产品”时代的同时,“走出去”,开拓更大的空间也成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国内多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同时,劳动密集型、资源高消耗的行业将不可持续,未来将进一步转移到海外。这种情况下,中国环保企业应该‘走出去’,到更大的舞台上寻求发展。”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笠钧表示。
  
  据公开资料,与过去相比,我国环保企业如今更加热衷于海外并购。根据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的统计,仅2016年一季度,环保领域就开展了6起对外收购,总额达128亿元,是去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两倍多。同时,一些技术型企业也在承揽国外项目,比如金科水务在世界钢铁巨头——意大利达涅利集团进行的大型污水再生回用项目的招标中,成功签约伊朗境内首例大型污水再生回用工程等。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更多产业机会也展现在企业面前。众多企业在光伏农业、供水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及低碳城镇建设等领域都纷纷实现突破。而事实上,环保产业“走出去”未来面对两大机遇:是“还旧账”,第二是“做增量”。
  
  “‘还旧账’是指过去很多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大量购买大宗商品。在开发过程当中,较少对环境进行修复性投资。如果现在环保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采取修复性的投资方式,未来会赢得很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可。”
  
  “做增量”则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里,85%以上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和中国面临同样两个机遇,一是在前期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忽视了环境问题,现在有很多旧账需要还;另一个是基础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机遇。这些无疑都为节能环保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遇。
  
  谁会成为未来的翘楚?
  
  那这万亿市场,谁说了算?从现实来看,地方国企在水务、垃圾处理上起着主导作用。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北控水务有可能成为千亿级的地方国有环保企业。该公司在1993年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且形成了布局全国的水处理布局,并在GWI2009年10月发布的“以服务人口计算的世界水务公司50强”排名中名列世界第二十位,在地方国有环保企业中属于佼佼者。
  
  与钢铁等重化工行业不同的是,央企在环保领域大多属于“新人”,大部分是近十年才进入该领域,甚至如中冶集团、葛洲坝集团和中信集团等,也是在近两年才开始通过收购等方式布局环保市场。这其中的中国光大集团子公司光大被业内认为有望成为千亿级企业。主要原因是,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大的垃圾发电项目投资运营商,光大在环保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具有优势,且在炉排炉、烟气净化系统、渗滤液处理系统等方面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将持续受益于行业发展前景。
  
  相对而言,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环保设备制造领域。E20环境平台合伙人傅涛曾解释,环保行业是政府主导的行业,民营企业难以打入市场。较为典型案例是,在被称作“PPP元年”的2015年,全国160多个环保PPP项目中,“企业性质”成为重要的“竞争指标”,民企大多被拒之门外。可喜的是,近年来桑德集团、碧水源等一批民企在治理领域有所斩获。
  
  显然,国有环保公司凭借其资金与平台优势,采取横向并购扩大产业规模,或纵向拓展延伸产业链,以实现业绩估值的“齐升”。换言之,千亿级环保企业对于诸多国有企业来说并非难事。业内人士表示,长远来看地方国企和央企通过并购会加剧整个环保行业的竞争和整合,加速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本身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缺乏某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前景确实不妙。
  
  (参考资料:财经国家周刊、上海证券报、世界环境、人民政协网)

热门评论

上一篇:31部门设卡环保失信企业 将限制市场准入行为

下一篇:一个难题两个故事 “水与土之歌”演绎生态游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