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钱江潮头铭刻中国智慧以“绿”为钥解码世界经济

2016/9/2 11:02:46
5430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绿色金融G20中国经济
导读:绿色金融议题不仅亮相2016年G20舞台,在多部委的“合力”推动下,实质性的发展举措也已出台。
  【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G20峰会即将在杭州召开,绿色金融是其中重要议题。中国绿色金融迅速发展以及中国对绿色金融合作的积极推动,也让自己在该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指出,一直以来,为应对气候变化,致力于减排并向绿色低碳领域投资,但是绿色金融如今成为一个亮点,契机就是G20峰会,2015年底中国向G20提出把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并被采纳。

  
  钱江潮头铭刻中国智慧 以“绿”为钥解码世界经济
  
  绿色金融议题不仅亮相2016年G20舞台,在多部委的“合力”推动下,实质性的发展举措也出台。央行、财政部等七部委8月31日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令我国成为建立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
  
  其中,作为撬动绿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工具,绿色债券已在我国迅速生根发芽。2016年以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而今年3月份刚试点的绿色公司债迅速“落地开花”,其发展态势引人关注。
  
  在仅仅5个多月的时间里,已有5单绿色公司债券及1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通过审核,成功发行并在上交所上市,发行规模约134亿元。此外还有多单绿色公司债或ABS已完成受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8月16日,中国节能发行的30亿元央企首单绿色公司债,创下非金融企业发行同期限绿色债的历史低成本纪录;8月30日,60亿元中国三峡集团绿色公司债,规模创下了绿色公司债的高纪录,其中,10年期品种创下非金融企业同期限公司债的历史低发行利率。
  
  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出台后,绿色公司债的下一步发展更值得期待。来自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上交所已对绿色债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加快审核效率,同时,未来有望进一步引入中长期投资者和专业绿色投资者,从源头降低绿色发行人的融资成本。此外,绿色公司债板块和绿色债券指数也有望适时启动,扩大绿色债券市场的影响力。
  
  绿色金融列入G20峰会议题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1日公开表示,今年G20讨论绿色金融议题,成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分析人士称,这一重大创新凝聚中国智慧,将支持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易纲在当日G20新闻中心举行的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已经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明确了绿色金融的定义、目的和范围,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为各国发展绿色金融献计献策,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绿色金融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融资行动更加环境友好,减少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我们资源使用的效率。”易纲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说。
  
  据估计,到2020年清洁能源的投资缺口将达到5000亿美元。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将为工商界带来新的机遇。分析人士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将绿色金融列入G20峰会议题,凸显中国作为G20主席国发挥的和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也用实际行动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正迎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中国在构建和完善自身绿色金融体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规则制定,为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易纲介绍,在中国的倡议下,G20财金渠道今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的研究小组向G20杭州峰会提交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绿色金融的标准和经验,以及今后所推荐的措施,供各经济体参考使用。“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发展绿色金融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同时也能动员更多资金进行绿色投资,有利于提升的经济增长潜力。”易纲说。
  
  绿色发展打下“中国印记”
  
  根据能源署的统计,2015年我国实现煤炭消费和能源使用碳排放双下降,带动能源部门碳排放自1998年以来出现下降。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已经一跃成为之一。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国内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基础和市场都在快速成长——我国正在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而相比起以自愿为基础,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平台,G20平台更具有执行能力、协同能力以及推动能力,将绿色金融放在G20的平台上探讨,将会推动《巴黎协议》目标的逐步落实。现在绿色金融合作面临的大问题就是资金、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平衡:发达国家掌握资金和先进技术,而环境相对较好;而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但是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如何让发达国家的技术惠及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的合作需要解决这个难题。
  
  在业界资深人士鲁政委看来,绿色金融,是将环境影响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纳入投资决策中,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的区别,在于其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努力将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成本或收益“内部化”,追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
  
  加强环保不仅仅只是成本,其实也同时为经济打开了盈利之门,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新兴产业,拥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商业基础。与之相应的是,近几年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发展,目前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碳金融,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多种衍生产品和服务。按照中国绿色金融的推进力度,鲁政委预计中国将成为大碳排放市场。
  
  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绿色市场
  
  然而,在目前的宏观金融形势和金融改革背景以及全国低碳发展目标之下,我国城市绿色转型面临着很多融资挑战。从各国经验来看,绿色城市转型中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金融和民间资本共同推动,政府通过绿色金融工具,有效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到环保领域。这里面资金瓶颈应该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安国俊表示,作为资金来源广泛的绿色基金,包括绿色金融基金和产业基金,在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内蒙古、云南、河北、湖北等地已经建立起绿色发展基金和环保基金,应该说,绿色基金和地方债市场已经成为投融资改革的双引擎。未来应该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同时,也可以考虑设立绿色担保基金,为绿色市政收益债券和绿色PPP项目担保,推动风险和收益的分摊性的创新。
  
  此外,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表示:“之所以提倡绿色金融,是因为目前的金融不够‘绿’。市场上绿色金融是自下而上的驱动,在中国要发展绿色金融的话,一方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下而上的驱动。”
  
  谈到绿色金融的前景,王遥进而指出,“2016年大多数人还在观望绿色金融的发展,因为当时并没有特别多的实践。而从去年到今年,政策、产品、激励都有一系列的东西落地实践。”
  
  仍需“绿色市场”
  
  此外,绿色金融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适当的利润率,二是可以承受的风险。要想实现以上两点,必须有成熟的“绿色市场”。否则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难以真正落地。就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出台了无数鼓励政策,依然顽疾难愈。
  
  “绿色市场”有一定特殊性,导致环境物品出现“市场失灵”十分常见。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建立排他性的成本过高,导致环境物品往往因产权缺失而无法交易。例如空气、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由于产权缺失,不具排他性,人们的损害不需要付出代价,因此难以减少危害环境的行为。而污染性投资项目等就通常因各种原因不需为排污“买单”。其次,环境物品通常存在外部性影响。诚如一些清洁能源项目降低了空气污染,但受益的居民没有为此付费,这个项目的收益率就不会很高,甚至低于社会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从而导致社会资本不愿意投入绿色产业。
  
  资本具有天然的趋利避害性,绿色金融也不例外。因而,发展绿色金融不仅要靠行政手段,还要用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首先,完善绿色市场的产权制度,创造一个稳健的“绿色市场”。对森林等生态资源通过制度设计实现“产品化”,测度出各种生态产品的外部性边界,通过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第三方购买服务等,创造市场的“卖方”和“买方”。其次,运用财税政策矫正外部性,拓展绿色产业的盈利空间。通过财政补贴来弥补“积极外部性”的利润率不足;并通过征收环境税、完善资源生态价格等来惩戒“消极外部性”,从而让“绿色市场”有效运行。第三,加强对绿色金融风险控制的研究,制定控制特定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免除或降低金融机构进入的顾虑。
  
  (参考资料:上海证券报、新华社、京华时报、每日经济新闻、金融时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党政同责”牵手中央督政 环保配备锋利“牙齿”

下一篇:复合污染集大成 农村环境需多方协同治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