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中国大沙漠淡水湖敲响生态警钟步罗布泊后尘?

2016/9/28 15:40:59
5398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筱阳
关键词:红碱淖污水处理设备污水处理
导读:近年来,位于陕西神木县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交界地带的红碱淖面临严重生存危机,上游地表补给河流被打坝截留,下游湖区则被开发成为旅游景区。
  【中国环保在线 地方新闻】红碱淖位于陕蒙交界的神木县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草原交错处,是我国大的沙漠淡水湖和世界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从2006年至今,红碱淖水位以每年30—6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水PH值不断增高,原本适生的17种野生淡水鱼相继绝迹。据推算,红碱淖可能会在10年内干涸。为此,“别让红碱淖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成为如今业界的一致呼唤。

  
  中国大沙漠淡水湖敲响生态警钟 步罗布泊后尘?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和中鸡镇境内的红碱淖,是水利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历史上红碱淖大水域面积为1969年的67平方公里,是陕西省大的湖泊和全国大的沙漠淡水湖。
  
  如今,昔日烟波浩渺、望不到边的红碱淖湖面不复存在,湖水缩减后的沙滩面积十分可观,前庙壕村附近湖水后退已有数里之远。据神木县政府介绍,多年来,特别是2006年至今,红碱淖水位以每年30厘米至60厘米的速度持续下降,目前湖水面积已缩至3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由8.2米降至不足4米,按照近5年的缩水速度推算,红碱淖可能会在10年内干涸,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另据陕西省水利厅检测数据,目前红碱淖湖水PH值已高达9.8,原本在里面生存的17种野生淡水鱼已相继绝迹。为了保护红碱淖的生态环境,2003年神木县设立了县级湿地保护区,2005年榆林市设立市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这里被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2014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十一五”以来,各级政府已累计投资6.17亿元对红碱淖实施了环湖绿化、渔业湿地、遗鸥保护等项目,营造红柳、沙枣生态林10万亩,保护区内的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5%。其中国家环保部投资5.69亿元,对红碱淖湖滨保护带修复、人工增雨、湖荡湿地等进行专项治理,2012年至今完成投资3.25亿元。但这仍无法阻止红碱淖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态势。
  
  红碱淖濒临危机
  
  从神木县城驱车,行驶1小时20分,到达红碱淖。
  
  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红碱淖的美,在于其可以呈现出黄沙与碧海交映的色彩反差。而眼前的红碱淖是“干瘪瘪”的,湖岸己遍种沙柳等治沙植物,难寻沙漠之景;红碱淖的水域面积缩小明显,站在湖岸边,可以清晰眺望到对岸,在当地蒙古族牧民的口中,红碱淖曾经是他们的“海”,如今,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
  
  常年生活在红碱淖附近的杨光涛老人介绍说,“年轻时,绕着红碱淖走,要从早上走到黄昏,整整一天。那时这里到处都是水,还往周边溢,周边都有大大小小的水滩。现在周边都缺水,有时吃水都难。”
  
  红碱淖现有水域面积仅为3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不足4米,库容量仅剩1.8亿立方米。红碱淖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党亚博说,2001年时,从景区南岸到乘船码头才十几米,现在,原来的码头兀立在远离湖水的湖岸边,而通往码头的栈桥则一再延长,绵延300多米才能抵达水面,“这栈桥也是一接再接了,但都赶不上缩水的速度”;2002年修建的环湖公路,初离湖面不过两三百米远,今天,路还是那条路,湖却已经不再是那个湖,环湖路与湖之间的直线距离已经超过一千多米。
  
  红碱淖湖水现今的PH值已经超过9.0,鱼类基本绝迹。在景区外,依然有许多饭店打出“红湖烧鱼”“湖水煮鱼”的旗号招徕游客,但店老板坦承,这些鱼都是从内蒙古等地的鱼塘运来的。红碱淖的鱼很少了,很少有人能吃到真正产自红碱淖的鱼。
  
  而对于红碱淖的这些变化,生活在其周边的百姓似乎并不“敏感”。杨光涛老人说,如果没了红碱淖,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当该媒体者问,“红碱淖消失了,家里吃不上水了,你怎么办?”他略微有些忧郁,“应该不至于。”
  
  天灾or人祸,到底谁之错?
  
  据公开资料,红碱淖周边常住人口超过6万,涉及蒙陕两省区的7个镇85个村,林草地近200多万亩。当地居民世代就地打井取水,维持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湖区缺水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也反映在了周边农牧民的生活当中。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后尔林兔村村民张国林感叹:“原来打的(井)五六米就有水。现在得十七八米才有水,五六米的水一抽赶不上流,流量赶不上,一抽就干了,上面就没水了,有二十米就干不了。”
  
  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区办公室主任说党亚波介绍,除补水不足外,煤矿开采也威胁着红碱淖和周边群众的生存。按照内蒙古鄂尔多斯新街矿区总体规划的实施,已建成的马泰壕煤矿距红碱淖核心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4公里。如果矿区一旦投产,开采可能破坏地下水隔层结构,使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量发生改变,导致红碱淖水系悬空在马泰壕煤矿上部,引发地表径流断流和水系污染。一旦湖底渗透,红碱淖将在瞬间干涸。
  
  面对下游质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水利局副局长江源显得有些无奈,“就说旅游开发都是陕西在搞,而我们这边基本上没有什么任何活动,保持它的原貌,还得恢复植被,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做了这样些工作,完了回头感觉像是内蒙古在破坏。”
  
  从高空俯瞰,“神湖”红碱淖从曾经67平方公里的三角形消退成为如今32.8平方公里的不规则形状。从表面上看,缺失的仅仅是水资源,而背后体现的正是流域涉及地区的资源之争、利益之争。在湖区上下游局部利益的零和博弈下,红碱淖褪去“神湖”之名,甚至终消亡,很可能就在不远的将来。而只有湖区上下游破除门户之见,对于红碱淖的生态保护统筹考虑、互相协作配合,现在就行动起来,或许红碱淖还有机会恢复到它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生态之殇如何破局
  
  事实上,30多年前红碱淖水域面积为67平方公里,烟波浩渺,一眼望不到边,如今萎缩至32.8平方公里,超过50%的水面变成沙滩,水深由原先平均8.2米降至目前不足4米,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检测数据显示,湖水PH值高达9.8,原本在湖中生存的17种野生淡水鱼已相继消失,世界珍禽遗鸥的种群数量由5年前7700巢锐减至现在的2000巢左右。
  
  那么,有了这么多重点生态保护“头衔”的红碱淖应该保护得很好,可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为何6亿多元的保护资金打了水漂,红碱淖水面年年缩减,沙化及水质污染日益加重?如专家分析所言,这既有大自然的原因,神木县属严重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而湖水蒸发量远超降雨量。但更囿于“人祸”。来自此前媒体的报道消息称,一是红碱淖上游两条重要的补水河流在内蒙古境内被筑坝拦截建成小水电,导致红碱淖60%的补水量丧失;二是红碱淖沿湖地下煤炭资源丰富,正在建设大型煤矿,同时非法采矿活动也很猖獗,破坏了红碱淖水域的生态环境。
  
  沙漠中的淡水湖是生命之泉,生态之“肺”,孕育和哺育着沙漠中的绿洲,弥足珍贵,决不能让红碱淖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抢救保护红碱淖生态迫在眉睫,时不我待。这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立即疏通红碱淖淡水湖的补水系统,坚决拆除筑坝截水的小水电工程,这涉及跨省跨区域的生态联动,需要有大局意识;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国家对重点风景名胜区及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尤其要强化执法,坚决叫停保护区内的一切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摒弃地方经济利益对红碱淖生态的蚕食与破坏。
  
  (参考资料:经济参考报、中国绿色时报、澎湃新闻、中国气象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固废污染防治拟立法规范 湖南环保厅举行听证会

下一篇:堵截污染“以邻为壑” 北京水环境区域补偿凸显成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