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中国环境亟待修复制度管理助力产业化发展

2016/10/19 8:54:08
28496
来源: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编辑:一楠
关键词:中国环境修复制度管理产业化发展土十条
导读:然“土十条”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技术文件的发布,可以带来环境修复产业发展春天的气候条件,然而中国尚不具备环境修复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土壤环境”。
  【中国环保在线 名家论谈】虽然“土十条”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技术文件的发布,可以带来环境修复产业发展春天的气候条件,然而中国尚不具备环境修复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土壤环境”。我们若要想幸福的沐浴政策春风,仍需努力和时间去逐步培育修复产业化种子在中国大地上顺利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先决要素。

  
  中国环境亟待修复 制度管理助力产业化发展
  
  虽然“土十条”等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规和技术文件的发布,可以带来环境修复产业发展春天的气候条件,然而中国尚不具备环境修复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土壤环境”。我们若要想幸福的沐浴政策春风,仍需努力和时间去逐步培育修复产业化种子在中国大地上顺利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先决要素。
  
  这些要素包括基于风险的土壤污染管理政策和监管框架体系、创新导向的修复产业技术发展模式、符合国情的产业融资和投入渠道等。环境修复产业作为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和政府引导性强的实体经济模块,产业化发展并形成中国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仍需要一系列的产业短板补齐和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过程;需要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齐心协力、勇于探索、大胆革新、精心培育、勇于摒弃和稳步推进,才能迎来修复行业如日中天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早期大规模污水灌溉,数十年的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排,有色、化工、石化、农药、钢铁等土壤重污染行业企业长期的土壤污染监管缺失,造成了大面积的农田污染、数百万块潜在工业污染地块、上千个大型矿区和数百条河流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随着“土十条”的颁布和预计配套资金政策的落地,土壤修复行业在国内突然变得热起来,相关管理部门紧锣密鼓、新的修复企业雨后春笋、投资融资机构密切关注,计划或者筹划进军修复行业的咨询机构、工程公司、风投机构都在摩拳擦掌,积极筹划,畅想着修复产业春天的很快到来和预期的丰美收获。下面首先就中国已经揭露的土壤污染的状况和修复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不足和挑战,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也许能对从业机构和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1、中国土壤污染已揭露状况及特征分析
  
  中国近几十年来排放的污染物有90%都积累在土壤中,面临着形势严峻、规模庞大和过程复杂的土壤污染历史问题,同时国内的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和预防机制依然没有有效建立,工业生产环境现场监管十分薄弱,多年强化前置性审批,弱化后期针对性监管的诟病不仅导致了水、气、固废等点源排放问题突出,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等隐蔽性污染问题更是几乎完全脱离了环境监察执法的范畴。大部分省份在污泥处置、固废处理和土地安全利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严重的基础能力不足和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因此,从环境污染治理的客观需求看,中国的土壤、地下水、河流生态和底泥修复的潜力十分巨大。
  
  1.1工业城市污染土地
  
  中国的工业化已有60余年大规模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国有和集体企业蓬勃发展时期、乡镇企业大发展和聚集发展时期、城市化“退二进三”和工业入园时期、产业转型和低端产业梯度转移时期等,粗略统计这些工业活动可能产生的潜在污染地块总量在100万块以上。由于目前中国尚不具备有效的土地污染发现基础能力和管理机制,目前已经揭露出来的污染地块主要集中在:1)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再开发区域、少量重污染行业比如有色冶炼、铅酸电池、农药、钢铁、煤化工类等国家政策或履约重点关注的重污染地块;2)少数东部发达省份针对电镀、皮革等高能耗高污染淘汰工业聚集区污染地块,以及北京、上海等高度发达地区低端产业退出工业地块等;3)大规模的钢铁、焦化、化工、石化等行业由于产业设备或工艺退出年限不到、地处欠发达地区难以短期清退等原因,这些污染地块或尚未发现,或仍在工业生产,预计会在“十三五”期间逐步显现出来;4)工业地块已流转再利用或工业聚集区外的废弃工业地块,以及长期随意倾倒或堆存的工业废弃物,这部分地块的数量十分庞大、产权关系复杂,预计会在未来土壤环境调查与排查过程中逐步被揭露出来。
  
  1.2受污染的农村土地
  
  历史上由于污灌、有色采选冶炼、农药肥料不合理使用等导致受污染农牧用地以及林业用地、荒地等分布和面积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村土地针对特征污染物的积累问题普遍且突出,包括重金属、钛酸酯、抗生素、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残留、硝酸盐等不仅导致土壤-植物食物链健康威胁、农用地生态安全问题,部分地区还显著影响污染区的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这些农用地污染问题的成因包括历史上十余年的污染灌溉导致的城郊农用地污染、乡镇企业密集区周边农用地累积性污染、重点行业企业长期生产导致周边农田累积性污染、矿区污染导致的下游河流沿岸农田污染等。这些特征污染物在农田系统的输入-输出、环境行为、整体调控策略、污染演进趋势等仍未被清晰认识。
  
  1.3受污染矿区或流域
  
  在中国的中南地区有色金属采选导致的有色金属矿区、下游河流、冶炼企业周边地块存在着及其显著的废弃矿石、尾砂、河流底泥、沿岸土地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在铁矿、煤矿、其他非金属矿等矿区以及钢铁、水泥、电厂等周边,也存在着较为严重土壤无机和微量元素污染问题。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甘肃等地,有色采选和冶炼导致的数百平方公里矿区土地污染和近百公里长河流尾砂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的关注。这些区域一般地处大江大河的源头,会长期威胁下游水质安全并伴有较为密集的传统农业活动。上世纪末大量形成至目前未被发现或重视,已经遗弃在上游区域的非正规尾砂堆场和尾矿库依然如高悬的炸弹在局部区域威胁着下游河流和土地的环境安全。其他一些不在重点管控行业之内(如钢铁、火电等)的土地特征污染问题尚未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然而,监管部门对这些流域级巨型场地的环境调查与治理修复的艰巨性、长期性、巨大危害和整体管控治理的困难估计和重视程度仍十分不足。
  
  2、影响中国环境修复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然而,不是土壤环境污染的规模和程度以及监管部门的短期高度重视,就一定代表修复产业能快速发展起来。当前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大量的是在炒概念,中国缺乏土壤修复之前精细化的固体废物处置和废水、废气特征污染物处理环保工业基础能力和规模效益,环境修复产业作为综合性强和技术集成度高的实体经济类型,不会因为资金的大量注入而迅速在一片荒芜上健康蓬勃发展起来。即使是建立一套的产学研管传输体系,大力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引入等措施和手段,我们仍然还需要多元适当的内外发展环境,创造环境监管和社会意识基础保障、环境修复产业规模和多元资金渠道、环境修复基础创新和专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这三方面相互支撑和有机结合的产业要素条件,才能保障环境修复的种子在“合适的土壤”中快速萌芽和发展起来。下面介绍环境修复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及主要问题。
  
  2.1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环境监管基础能力匮乏
  
  西方国家的环境修复监管经历了大约30余年的发展,从初1980年代的代基于背景值/环境质量阶段,过渡到1990年代基于风险的环境修复监管阶段;近年来,基于绿色和可持续理念的环境修复管理在欧美逐渐兴起并扩散到其他国家。这些监管理念和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效遏制了土壤环境污染趋势,并逐步发展了成熟的环境修复产业。时至今日,中国仍然缺乏健全而的土壤环境管理法规和政策体系,基于风险的环境管控基础条件短板依然明显,在各相关部门协调监管及土壤环境修复监管综合素质水平、各级环保部门针对土壤的环境监管机构、人员、设施和基础数据方面仍需加强和提高。中国的各级环境管理机构和人员,在针对土壤污染的来源识别、地块排查、清单构建和排序等阶段管理还在技术培训和能力建设过程中;只有少数地区和机构制定了从土地污染识别、环境调查、风险评估、方案编制、工程实施和验收监理等全过程环境监管的程序和机制;针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环境预警和防控机制几乎还处于空白阶段。由于土壤环境修复措施的个异性强,且土壤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和修复过程及结果的精细化监管是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环境修复产业的技术引导和促进以及有效评估监管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和投入形成完整有效的促进机制在中国仍需时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光伏“十三五”将减少国家补贴 降低成本力催产业转型

下一篇:深刻变革重塑能源互联网 技术突破支撑行业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