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改革视阈下三路径并举 创新勾勒环境治理格局
- 2016/12/28 10:32:23
- 26727
- 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秋缬滢
- 编辑:Alice
-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中国环保在线 一周看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为目标,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重点,以培育规范市场为手段,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塑造政府、企业、社会三元共治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勾勒环境治理新格局。
路径之一:基于“大环境”观和“大系统”观升级宏观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系统融合。“大环境”观和“大系统”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要按照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共同工作目标,研究和确定工作内容、任务分工,以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贡献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评估依据。只有真正树立起这样的“大环境”观和“大系统”观,才能摈弃过去“有利大家上、有责大家让”的制度性缺陷,通过“信息采集、系统协调和网状共享”等途径,使环保部门的工作模式从以社会控制型为主的监督管理模式向综合服务型、社会统筹型的治理模式转变。
坚持科学,提高工作先导性。要科学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依存关系,探讨不同类型空间的有效利用方式及功能和结构的相互作用,为实现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提供扎实的科学基础。要深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科学研究,将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确定各地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人口、产业集聚规模、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基本依据,控制产业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强度与空间边界,划定生态红线,防止“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张。要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能、节地、节材和循环利用技术,有效减少污染排放。
坚持问题导向,念好“恒”字诀。发展始于人的需求,归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着力点就是从群众意见大、切身感受严重的实际问题着手,切实解决好城市黑臭水体和重点区域重污染问题。针对环境风险防控薄弱和环境基本服务配置不均等突出现实问题,要坚持不懈,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政策,建立环境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要大力推动城乡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协调共通,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城乡结合部和小城镇等重点地区的环境治理体制问题,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要发力,让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更美,让环境质量不佳的地区转好;让生态环境资源特色明显的地方更加性格鲜明,让缺乏环境特色的地方变得有特色。
路径之二:以“公平有效”为核心改进资源配置方式
用好空间、总量、准入三大机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空间管治,将绿色化融入城镇化,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资源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构建均衡有序、功能互补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在总量管控方面,以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环境容量为约束,积极削减排放总量,实现紧凑集约、绿色的发展。在准入调控方面,按照不同地区的环境标准,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退出条件。根据各地区生态功能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情,强化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优化产业结构,有序化解过剩产能。
重视源头、过程、末端三大环节。从全过程入手,构建“源头控制、过程监管、末端治理”同步进行的环境管理链条。积极推广生态设计,将治污从消费终端前移至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力求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健全监管体系、增强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治力度,着力解决带有行业性和区域性的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建立系统完备、有力的环境法制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培育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推进经济、科技、文化、开放等诸多领域改革,让创新成为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主动力,释放新动能;充分发挥环保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各自作用,突破科研、生产的瓶颈,大力培育环境科技创新主体;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加大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对政府环保工作、企业排污行为进行监督评价,建立健全公众舆论监督机制。
路径之三:以“社会共治”为目标发展社会组织体系
壮大社会组织,深化多元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等在反映民生需求、递送公共服务、畅通群众诉求、调节公共冲突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促进环境管理目标更好、更有效地实现。
创新城乡社区建设,夯实环境治理新基础。顺应全面小康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推进环境管理和服务。构建新型社区联动环境治理机制,推动社区由环境宣传平台的单一功能逐步向环境基本服务、环境诉求表达、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示范建设等综合性环境管理平台转变。
鼓励公众参与,构建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多元协作机制和文化价值体系。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产业整合孵化平台推动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担责、社区组织、群众参与”的协作机制。提高全民素质,加强价值观、社会观、发展观的培育,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构建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和谐统一的现代环境文化价值体系。
(原标题:秋缬滢:侧改革视阈下如何创新环境治理格局)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