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掘除新能源汽车骗补土壤产业管理补贴体系亟需完善

2016/12/30 11:19:12
3630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墨泉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骗补纯电动汽车
导读: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但个别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骗取和谋取财政补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自2009年起,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予以补助,但个别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骗取和谋取财政补贴,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曝光、处罚对新能源汽车的“骗补”起到震慑作用,财政补贴政策的完善、企业准入门槛提高,可以引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也有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产销量继续保持。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和60.4%。然而,产业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回顾即将结束的2016年,先是在年初出现销量与上牌量之间存在近一倍的差距,高达7万辆的“数据黑洞”;在8月份又被公布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72家车企涉嫌不同数量和金额的骗补行为,其中涉及车辆共计76374辆、涉及骗补金额达到 92.7亿元。
 
  国家补贴本是为了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扶一把”,但骗补行为却扰乱了秩序、违背了初衷。骗补行为暴露出了补贴资金监管方面的漏洞。比如,在具体操作中,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成为一些企业“公关”的对象,由此产生的相互勾结、合谋骗补、侵占国家财政资金的案例时有发生。
 
  工信部近日公布对新能源汽车骗补企业处罚决定,对情节严重的企业给予“取消整车生产资质”的处罚。
 
  业内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的诸多怪象、乱象归根结底还是钱闹的,所以想要改变眼下的情况,就要先从补贴体系上进行变革。
 
  在我国,税收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系,即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简单来说,就是地方财政收入来自当地注册企业纳税,而外地品牌进入时,如果获得同样补贴,那么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属于纯支出。所以当国家提出1:1进行补贴时才会出现地方保护。所以在目前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制度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只能转变补贴形式甚至是取消补贴,转而通过其他形式的减免和优惠达到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使用的效果。
 
  日前,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在征求相关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方案。从2017年1月1日起,新补贴政策实施后,此前2016年1-3批推荐目录将全部失效,并进行重审。因此,已进入2016年第1-3批推荐目录的车型,务必在2016年底前完成销售和上牌。已有车型如不满足新补贴政策,2017年将无法进入新的推荐目录。
 
  要让补贴与骗补绝缘,一方面,要严厉打击截留国家补贴的不法企业;一方面,要杜绝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黑箱操作,严堵操作漏洞;此外,还需从根本上完善和细化补贴政策,将补贴资金投入到创新型企业的技术研发环节中去,同时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管。
 
  屡屡出现的“骗补门”也提醒我们,产业的成长需要财政补贴的扶持,但不能过度依赖国家补贴。高补贴、低门槛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该让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去成长,通过扩大企业品牌张力,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让企业在危机四伏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条生路。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从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说,不规范的企业会逐渐被淘汰,但显然,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采用更加严格的管理机制或许疗效会更快。随着监管部门将完善管理机制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环境将有望大幅度改善。
 
  (参考资料:车业杂谈、经济日报、新能源汽车新闻、华西都市报、田永春V等)

热门评论

上一篇:“十三五”时期逆势求生 我国核电有望迎变突破

下一篇:年终盘点之新能源十件大事 多路径锻造能源绿色之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