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家环评机构如约脱钩或面临“生死大考”
- 2017/3/13 10:51:15
- 42583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编辑:筱阳
- 关键词:环评机构环评陈吉宁
【中国环保在线 原创视点】聚焦时事要闻,追踪环保动态,关注现场,《环保视野》为您一网打尽每日新环保快讯。
350家环评机构如约脱钩 或面临“生死大考”
“从2017年开始,不论是人还是资产,没有一家环评机构跟环保部有任何关系。我们把这件事情切割得干干净净。”在3月9日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对环评机构“脱钩”工作做出公开承诺。众多环保资深人士指出,作为环境保护源头预防重要的管理制度,环评担负着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维护公众环境权益的重大责任。
在当日召开的发布会上,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陈吉宁公开表示,自2015年,中央巡视组直指我国环评系统存在“红顶中介”的问题,部分关系属于环保系统内部的环评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问题突显。
基于此,在2015年印发的《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红顶”环评机构脱钩时间表:环保部要求到当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完成“脱钩”。另据公开资料,截至2016年底,所有地方环保部门350家环评机构分两批已经全部完成了脱钩任务。其中176家取消或者注销了资质,174家由原环评机构职工自然人出资设立环评公司或者整体划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环评机构“脱钩”归根结底还是要规范这一市场,让环评能够更充分地起到污染“防火墙”的作用。为此,在谈及环评改革的具体措施时,陈吉宁提出,在发挥环评的源头预防作用基础上,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的基本思路业已明确。
治标的同时,治本的制度建设也紧紧跟上。具体来看,据《中国网》报道,,在战略和规划环评领域要划框子,即实现“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用这“三线一单”强化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强约束。其次,在项目环评领域定准规则。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明确排放污染物的项目可以排放的强度是多少,排放的总量是多少,带来的环境风险要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这就是定规则。
在责令“红顶”环评机构“摘帽”的同时,环保部还对存在问题的环评机构及其人员进行清理和通报:据《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11月27日,环保部又公开批评15个项目的建设单位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15个项目环评报告书公众参与中的“公众”,要么无法取得联系,要么回应说未填过调查表。环保部斥责,这些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实际上是在走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我国将环评改为后置审批的改革备受业界争议,有专家甚至担忧这将大大弱化环评的“门槛效应”,让环评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陈吉宁明确,接下来要加大对环评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全国环评监管平台,所有的环评文件要上传公开。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环评进行监管。批得对不对,项目落没落在不该落的地方,突没突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监管,明确各级责任。
一方面是简政放权,一方面也通过监管发挥环评的预防作用,即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衔接。陈吉宁进一步指出,把环评要求的每一项环保措施落实在排污许可证上,作为下一步企业投产运行的守法依据,也作为环境部门执法的依据。另据介绍,目前全国共有环保机构968家,其中企业法人机构818家,事业法人机构150家,从业环评工程师10746人。“从进展情况看,脱钩进展比较平稳,从体制上解决了‘红顶中介’问题,有利于环评市场的健康发展。”陈吉宁介绍道。
“希望通过这样的工作,一方面简政放权,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切实发挥环评的预防作用。”陈吉宁说道。而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这场的环评机构“脱钩”改革无异于一场供给侧“强震”。“没有了‘铁饭碗’,改制后的环评机构将迎来一轮“生死大考”。
以上就是今天的环保视野,感谢您的阅读。东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资讯我们明天再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