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探索垃圾分类仍在路上试点城市有哪些新进展?

2017/3/21 16:04:11
38048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周末
关键词: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固废处理
导读: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17年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就启动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如今,这一艰难探索仍在路上。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财富”,17年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就启动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如今,这一艰难探索仍在路上。如何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备受关注。本文将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4市为例,一探以上城市即将做出的新动作。

 探索垃圾分类仍在路上 试点城市有哪些新进展?
 
  生活垃圾分类问题说了很多年,已是老调重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要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之,近段时间多地推出的“强制”措施,将这一问题再次推上了舆论关注点。
 
  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南京、杭州、深圳、桂林就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十几年过去了,试点效果虽不尽如人意,但努力的步伐从未停止。本文,中国环保在线将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4市为例,归纳总结以上城市2017年在垃圾分类做出的新动作,以飨读者。
 
  北京
 
  2010年到2015年,北京市开展了3759个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覆盖有物业管理小区的80%。从小区延伸至末端处理设施,进行全系统衔接,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初步框架。
 
  今年2月,北京召开2017年城市管理工作会,明确提出今年北京垃圾管理、市容环境、供热、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指标和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其中,北京将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大小桶”模式实行干湿分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99.85%。
 
  近,北京在垃圾分类上又有新招,一些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悄然发生变化——原来社区里的绿、蓝、灰三色大垃圾桶,变成了一大一小两个桶。三桶变两桶,说到根上是对垃圾的“干湿分离”,大桶收干的“其他垃圾”,小桶收湿的“厨余垃圾”。这种变化折射的是垃圾分类管理思路的调整。
 
  下一步,北京还将积极推动“净菜进城”、“限制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旧货交易”、“不剩餐”等与垃圾分类密切相关的减量化资源化政策出台,研究出台垃圾分类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构建以减量化、资源化效果为导向的垃圾分类以奖代补机制。
 
  上海
 
  为了破解垃圾围城难题,2011年5月,上海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府实事项目。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从100个小区试点起步,经过连续7年的推进,现已分类覆盖1万余个居住区,500万户家庭,60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与往年不同,今年上海以破解城市治理“补短板”为问题导向,出“新”招、出“狠”招,对全市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将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并进一步强化市民参与机制。
 
  为了确保垃圾分类的推广覆盖工作,上海还将盘活源头,提升小区垃圾分类实效,杜绝“百姓分了,物业混了”,将垃圾分类纳入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如纳入村民、居民公约,推动物业行业积极参与分类处理。同时,深化“互联网+”模式应用,激发绿色账户的吸引力,吸引更多具有环保热情、公益理念的企业参与,给市民环保行为更多的回馈。
 
  广州
 
  广州垃圾分类进行了将近7年,虽有成效但离理想还有差距,下一步将通过立法的方式来进一步推进。备受关注的《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在今年6月正式提案,8月、10月、12月完成三次审议。
 
  近,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又有新动作:《广州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分别已于3月13日、14日印发;今年广州将选取试点实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强制实施时间从3月15日起,至5月31日。
 
  据了解,“强制分类”将禁止建筑余泥、绿化、纺织、皮革等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并重点做好餐厨垃圾分类。强制步骤将包括分类投放、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等几个步骤;实施范围为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公共机构,涉及行业广泛。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副主任钟洁表示,垃圾分类的正向激励,重点还是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源头减量方面,对零售商品过度包装行为作出明确、具体的限制性规定;正向激励方面,拟建立强制回收目录产品的回收基金,可用于回收费用的补贴,以加强市民在生活垃圾分类领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此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也将是今年工作的“重头戏”。广州将在多个行政村开展工作试点,逐步促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厦门
 
  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厦门垃圾分类试点已经17年。2017年厦门市要在岛内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岛外各区也都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具体来说,3月底,厦门全市全面发动、开展垃圾不落地和“门前三包”;到8月底,岛内思明、湖里两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年底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85%。
 
  不同于以往,为了应对垃圾分类的铺开,厦门在后续收运、处理环节已基本准备就绪。而且随着近几年来的不断投入,厦门的垃圾分类末端配套处理设施持续完善,已具备一定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能力。今年厦门还要再建成1座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两座大件垃圾处理厂,具备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末端处理硬件条件。
 
  此外,厦门还将加快推动垃圾分类法制建设,引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规范化、制度化向法制化进步,力争在三月底前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草案)》提请市政府研究。
 
  结语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说容易也容易,只要每个人动起手来就行,但如何切实做到“动起手来”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让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热门评论

上一篇: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遇瓶颈 如何资源化利用成难题

下一篇:废旧手机回收市场待“激活”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