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遇瓶颈 如何资源化利用成难题

2017/3/22 8:59:16
35553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Leven
关键词:固废处理农膜农村垃圾处理
导读: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今时今日每年有超过2亿亩土地覆盖地膜,用量上百万吨,塑料薄膜行业的市场规模预测2017年可能达到5000亿元上下。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我国农业地膜的使用走过初的“白色革命”,引发了严重的“白色污染”,不科学的处理方式让残膜污染问题彻底爆发。目前,我国已经相继开展行动积极治理和预防,直面废弃农膜处理面临的难题,以更加强有力的姿态奔赴环保“战场”。

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遇瓶颈 如何资源化利用成难题
 
  中国的国土面积位列世界第三位,幅员辽阔的结果就是农业发展条件的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地膜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技术之一。地膜覆盖的增温、保水、保肥、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的作用自然不容忽视,然而不合理的利用也让“白色革命”衍生出了“白色污染”这样的负面产物。
 
  农膜使用范围广 残膜污染隐患大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今时今日每年有超过2亿亩土地覆盖地膜,用量上百万吨,塑料薄膜行业的市场规模预测2017年可能达到5000亿元上下。近年来,我国塑料薄膜产量仍在不断增长,预计2017年的产量将为约1957.86万吨。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不止代表农膜市场正在蓬勃发展,更代表废弃农膜如若处理不当,其带来的环境影响将会多么触目惊心。
 
  然而,如今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状况也确实是令人担忧,随手丢弃、简单填埋、混合焚烧等等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甚至波及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残膜随手丢弃成为了“白色垃圾”;填埋降解难度大,分解又释放出有害物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焚烧将导致有害气体流转进入空气中;土壤中地膜的残留也同样会给接下来农作物的种植埋下隐患。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土壤中地膜残留量达到每公顷120千克的时候,小麦、玉米、棉花产量分别下降17.8%、13.2%和16%。
 
  废弃农膜处理面临难题
 
  农膜大规模的使用,不科学的处理让污染日积月累直至彻底爆发,我国耕地污染的类型新添了农膜污染,污染治理也被写入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行动列表中,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但是废弃农膜的处理也有自身的难题,突破回收困局,完善资源化整合再利用体系至关重要。
 
  农膜使用标准加大回收难度。1992年我国制定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生产标准(GB13735-92)规定的农用地膜厚度低标准为0.008毫米,允许上下浮动0.003毫米,反观国外标准0.012-0.015,相较之下我国的残膜清理和回收自然更困难一些。
 
  废弃农膜回收效益低。回收成本高,再利用成本高,两两相加等于废弃农膜再利用的效益低。以回收残膜用以加工成滴灌带为例,原材料成本0.09元/米,回收加工成本却高达0.15元/米。没有效益为支撑的市场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自然无法激发企业回收再利用的热情,而依赖政府显然破解不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机械化回收技术遇瓶颈。虽然我国的农膜利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残膜回收技术发展尚处于摸索期,市场潜力固然大,突破瓶颈却并不简单。农膜使用的复杂性让单一型号的回收机械效率低,用处小,复合型号的开发又处于瓶颈阶段,所以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回收难度。
 
  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治污需要从源头出发,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也需要使用者开个好头。地膜在农业上的使用应该与时俱进,新型环保的可降解地膜逐渐优化质量,降低成本,是当今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加有利的选择。地方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多元化普及渠道,让更多事农者采用更环保的农膜产品,并且加强从业者的回收环保意识,自根源着手解决问题。
 
  诚然,废弃农膜处理问题长期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困扰,但是我国塑料薄膜市场已经呈现出高新薄膜供不应求的势态,回收利用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国家政策倾向扶持,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可见的速度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废弃农膜处理的“福音”就在前方,在环保旗帜高扬的大背景下,生态建设的方向从未迷失。

热门评论

上一篇:充分重视群众利益诉求 垃圾焚烧项目方可脱困

下一篇:探索垃圾分类仍在路上 试点城市有哪些新进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