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摸清“病根”治霾 集结多方力量协同攻关

2017/4/17 14:53:51
33137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Leven
关键词:雾霾废气处理雾霾形成机理
导读:雾霾,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怎样才能彻底还天空一片蓝?
  【中国环保在线 废气处理】雾霾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可是都没有抓到其根本。为此,我国对雾霾的成因、形成机理、危害性等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到目前为止,研究有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但是离真正盖棺定论尚有距离。只有组织起可破顽石的科学力量,协同作战才能进一步落实治霾的任务。

摸清“病根”治霾 集结多方力量协同攻关
 
  近年来,谈及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影响大的莫过于雾霾,但是多地启动雾霾报警,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雾霾情况看上去并没有明显改善。这让雾霾成为了上至中央、下至民众心中难解的心结。
 
  雾霾,究竟是什么?怎么来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怎样才能彻底还天空一片蓝?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治霾先“号脉”,只有号准了脉才能“药到病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就提出,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性。为此,国家还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的相关科学家攻关难题。
 
  那么,如今国内对于雾霾成因以及形成条件,或者是应对策略的研究是什么样的光景呢?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多位高校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雾霾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亟须从国家层面整合力量协同作战。
 
  这个论调其实由来已久,中科院丁仲礼院士就曾说过,“灰霾,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公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大气污染呈现出的是复合型特征,各类问题集中式爆发,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汝锦口中的“实验室反应容器”,所以这也给研究安上了重重枷锁,有待一一突破。
 
  当然,我国对于雾霾的持续性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就在4月9日至10日,以“我国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为主题的第S33次香山科学会议学术讨论会顺利举行,来自国内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探究重污染过程。当前,科学家针对大气污染若干核心科学问题上取得了理论创新,提出了大气复合污染机制的框架。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振文声称,目前很多城市都对细颗粒物的来源构成进行了源解析。丁仲礼院士也进一步表示,现阶段灰霾形成的主因已基本清楚。
 
  有进展固然是喜人的,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来看,离真正摸清雾霾来源、形成机理和危害性尚有一段距离。丁仲礼院士也坦言,微观致霾机理尚有大量研究工作待做。如是,雾霾成因仍在等待盖棺定论。不过,各方猜测也从未停止过。
 
  曾有舆论指出,“工业烟气低温高湿排放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但是随后环境保护部立即组织了专家对此展开了分析研究,并且后否定了这样的说法。除了“工业烟气低温高湿排放”论,美国马里兰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还使用了来自NASA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卫星数据,调研发现,“氨增加让悬浮颗粒着陆中国,而它是北京冬季厚厚的雾霾的主要贡献者”。
 
  先撇开雾霾形成机理研究后的结果,我国对于当前严重的“雾霾”污染特征与来源成因已经有了基本共识,即高强度污染排放是内因、不利气象条件是外因、二次化学转化增强是动力,三者共同作用导致了区域性PM2.5污染快速恶化和蔓延。
 
  在这样的基础上,张振文建议,应尽快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各方面科研力量,并建立起明确的研究分工。对于雾霾成因、雾霾影响、雾霾危害、雾霾形成条件、雾霾形成过程等等一系列的科学论证,都需要联合多方科研单位和各学科专家,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攻克难题。只有摸清了“病症”,找到了“病根”,我国科学治霾,治霾的进程才能向前迈出一大步。

热门评论

上一篇:冲击“大气十条”一期终考 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下一篇:PM2.5让位“隐形鬼” 臭氧污染治理亟待加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