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产能转换动力电池产业重新定义

2018/6/28 13:54:46
52019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编辑:Leven
关键词:新能源设备废电池回收
导读:产能过剩、技术瓶颈、成本问题以及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都影响着整个市场格局,“剩”者之争,在所难免。
  【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近年来,动力电池产业的战绩令人惊艳,但是随之而来的暗涌却也不曾停歇。产能过剩、技术瓶颈、成本问题以及动力电池退役潮临近都影响着整个市场格局,“剩”者之争,在所难免。
 
  2018年5月,工信部就曾前往几大省市开展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调研,日前,相关人员又瞄准了江浙两省。此次大动作引起了广泛热议,动力电池产业格局瞬息万变。
 
  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确实达到了一个高点。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产量近43GWH,同比增长4成以上。而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产值更是达到了700多亿元。
 
  从宁德时代仅用7年时间就成长为“独角兽”企业就能侧面映射出,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究竟迎来了怎样的盛世。就投资面来说,动力电池也完全配得上“火爆”两个字,2017年相关投资项目超百,涉及总金额超2000亿元,可见一斑。
 
  如果拿2018年前5个月动力电池的战绩来看,装机总电量同比增长达到220%以上,足以令人惊艳。繁荣,亲眼所见;暗涌,流动不息。
 
  光影相伴,祸福相依。
 
  一片火热态势的背后,是竞争加剧下的强强碰撞和夹缝求生。业界专家已经为企业敲响警钟,动力电池这块大蛋糕被各方觊觎,产能飞速扩张牵出了“过剩”危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单体价格下滑原材料未变,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是制造和运营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介绍,2015年到2017年,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数量减少了50家左右。
 
  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也指出,2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动力电池配套企业已有1/3淘汰出局。这就证明,优胜劣汰的市场争夺赛开始趋于白热化,动力电池市场的格局可能随时被改写。
 
  危机四伏,“剩”者为王。
 
  洗牌,并非在意料之外,只是可能来得更早了一些。产能过剩仅仅是表现形式之一,技术瓶颈的冲击,或者融资能力的差距,以及顺应政策的适应期长短等都将决定企业在这个漩涡中能否成为“剩”者。
 
  要考虑成本,要考虑技术,要考虑外资挑战,实际上都是一场考验核心竞争力的测试。终,是被压力压垮,还是将压力转换为动力,实现质的飞跃,都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可塑造指数。
 
  面对行业集中度的提高,锂、钴、镍资源的对外依存度,经营和转型的资金压力,动力电池退役潮的来临等问题,如何寻求产能置换,构建新的商业盈利模式,都需要重新定义。
 
  牢筑核心,智慧布局。
 
  上游材料限制发展,一可以提高转化和利用率,二可以开发新型材料电池,三可以加快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产能过剩,可以利用技术创新吸引投资者向更领域集聚,创造竞争优势;遇到技术瓶颈,可以“曲线救国”,以提升整体产业链价值为目标,强化服务、运维或者安全系数,以及梯级利用等配套产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拼技术,更多的是拼潜力。抓住机遇,塑造价值,就是发掘潜力的一部分。
 
  以动力电池领域颇受关注的梯级利用为例,未形成规模却有极强的商业利用价值,则意味着更多可能性。占着动力电池即将迎来退役潮的风口,抢占梯级利用的资源高地,不失为一步好棋。
 
  如果说,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是当下的热点,那么数字化智能制造就是未来的通行证。随着日韩企业的强势踏足,国内动力电池向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化、云平台的转变需求更加迫切。、节能、绿色、智慧,都将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奋斗标签。

热门评论

上一篇:年中看新能源汽车市场 格局重置后迎来高光时刻

下一篇:6月核能圈大事件一览 利好消息拉高期待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