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七】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
- 2018/9/12 9:17:45
- 21555
- 来源:中国固废网 兰亚军
- 关键词: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分类
【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我国大陆的垃圾分类这么多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除了前面讲的诸多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太浮躁、太急于求成了,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在垃圾分类领域里,慢即是快,快即是慢,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有,也只能是八个字——“求真务实、脚踏实地”。
前面6篇文章,主要讲了“物”的问题——垃圾及垃圾分类的属性、特性、难点以及根本出路问题,也讲了“人”的问题——垃圾产生及垃圾分类的主体,如何通过“理”“利”“罚”来对“人”进行管理,以调动其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一篇讲垃圾分类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时间”的问题。
在本系列文章的开篇就说了,垃圾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却没有看到其背后的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垃圾分类,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40年,而瑞典用了整整一代人。
我国大陆的垃圾分类这么多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除了前面讲的诸多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太浮躁、太急于求成了,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在垃圾分类领域里,慢即是快,快即是慢,没有捷径可走,如果有,也只能是八个字——“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因为,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
一、反对“失败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
垃圾分类想要做成功,需要要反对两种观点:失败论和速胜论。
失败论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国家的居民环保素质比较差,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上的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和关系不容易打破,环卫体制、机制改革难度很大,等等,所以,我国不适合做垃圾分类,或者说,我们做垃圾分类一定是要失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也是要反对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垃圾分类工作可以“一步到位”、“一劳永逸”,这是对垃圾分类认识的“简单化”。垃圾分类的工作从大众接受到运行成熟,需要一系列系统的工作来组织运行,认为垃圾分类可以“立竿见影”、“立见成效”,这是错误的事业观、政绩观。
虽然这两种观点表面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看到了问题的局部、表面,而没有从垃圾分类全局、本质出发,没有认清垃圾分类处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没有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犯了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
我们的观点是:在我国,垃圾分类一定会成功,这一点无庸置疑。但不会很快,需要一场“持久战”。
说垃圾分类一定会成功,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处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到达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二是有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高层领导的重视,发已出“要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号召,还有住建部、国家发改革委、教育部等相关部委都已在积极行动。三是18年来的经验和教训,也为现在的垃圾分类积累了宝贵的财富。四是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在大幅度提高。
二、为什么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
1、居民的意识、生活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生活垃圾分类,民众的参与非常重要,需要从点滴入手培养生态理念和改变生活习惯。而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看,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达到90%以上人的共识,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当然,我们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可能不会那么长,但5至10年的时间还是需要的。因此,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扎扎实实地做好每条街道、每个社区、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终将会有一个好的效果,涓涓溪流才能汇成大海。
2、政府的观念改变需要时间。现在很多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局限于过去后端的被动式的处理方式,环卫部门还只是“垃圾的搬运工”,由垃圾处理—-垃圾管理——垃圾治理,后,向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想和方式转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3、法律法规的出台也需要时间。垃圾分类要成功,一定要以法制为基础,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从立法计划到调研再到正式出台,需要较长的时间。
4、分类收运处理体系的建设需要时间。垃圾分类处理涉及的链条很长,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所需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建设是庞大而细致的工作、它的建立也需要时间。
这些因素,决定了垃圾分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同于治酒驾和禁烟令,一部法律、一个禁令便立竿见影。
三、怎么打这场“持久战”?
1、是根据地思想
先期以一个城市的区或县为单位,甚至是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做起,制定出垃圾分类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动员等齐头并进。
采取同志的“根据地”思想,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一片片地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各个击破”待一个区或县成功了,再向其它地区复制。
2、市场化改革
前面已说过,垃圾分类的根本出路在市场化改革,如果垃圾分类不上升到改革和社会治理的维度,就垃圾去谈垃圾分类可能永远无解。正如,美国战略学家惠斯曼所说“问题的解决,往往不在问题的发生层面,而是在相邻的更高层面。”。至于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等在第五篇已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赘言。
四、垃圾分类“持久战”的阶段。
总体上来看,垃圾分类“持久战”大致分三个阶段。
1、试点阶段。在全国三线、四线城市或农业县,选择5-10个进行垃圾分类改革试点,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垃圾分类终的成功也一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或“小城市包围大城市”的道路。
2、推广阶段。在小范围的改革试点成功后,进入推广阶段,扩大试点范围,拓展到更大的区域,进行进一步的试点。
3、普及阶段。在经过前面阶段后,取得更多更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后,可以逐步向全国普及推广。
五、“持久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三针协同”理论。需要将宏面层面的理论研究、顶层设计与中观层面的规划设、方案制定、微观层面的实际操作要有机统一起来。目前,我国垃圾分类顶层设计、规划制定到具体实施是由不同的人群在做,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结果如一个时钟的时针、分针、秒针各走各的,造成时间不准,需要“三针协同”。
2、政府正确定位。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治中,政府处于“元治理”的位置,有主导的作用。要明确地方政府要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地方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更换频率较高,不同的领导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理解程度的不同,而造成政府不同程度的缺位、越位、错位,没有正确的发挥相应的重要作用。当然,把握好这个度很难,需要专业的垃圾分类咨询机构进行咨询。正所谓“乐团效应”,如一个乐团,需要一个总指挥,协调各方,配合,才能弹出美妙的曲子。
3、把握规律,设定阶段性目标。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它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正如孩子的学习过程一样,需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样,需要把握学习成长规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不能让幼儿园、小学生去参加高考。垃圾分类也一样,要把握垃圾分类的发展规律,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工作,保持战略定力,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制定阶段性目标。
4、发现问题,及时总结。试点地区要及时总结经验,善于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纠正偏差、完善政策,扎实推进工作,确保按期完成改革试点任务。
六、“持久战是”多久?
后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假如上面所说的条件都具备了,辛苦多久才能看到收获,我们也相信“付出终有回报”这句话,但时间需要多久, 10年,20年,还是30年?
这里先明确一个概念,垃圾分类本身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未来就象洗脸、刷牙一样,将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垃圾分类是一场“只有始点,没有终点”的事业,永远在路上。这里说的”持久战”,是指“从现在开始至居民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基本养成、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基本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体系基本健全”的这一段时间。
我们认为,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基本具备,在3年左右的时间,垃圾分类取得阶段性成效是可行的。这个阶段性成效是指一个区或一个县50%左右的城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效果在10%以上,资源化在35%以上,并产业链开始整体盈利。
当然,我们不是算命先生,这里边有很多的制约因素和条件,要看政府的决心和力度,还要看行政、市场、社会三方力量的配合默契程度、投入力度、产生效果等,如果好就会提前一些,差就会延后一些。
垃圾分类是一朵娇贵的花,需要的“社会气候”、“土壤条件”等比较高,只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人、以正确的方式做,垃圾分类才能真正成功。
七、小结
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大已发出改革的总动令。我们相信,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指引下,尽早启动垃圾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不再像有些地方“热热闹闹、满怀热情的做着对终结果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发扬拿出“钉钉子”的精神,步步为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垃圾分类在我国定会成“星火燎原”之势,一定会成功,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主要参考文章:
1、:《论持久战》(选集,1938年5月)
2、刘建国:《求真务实推动垃圾分类》(PPT,中国垃圾分类减量深圳高峰论坛,2016年11月4-5日)
3、王维平:《关于垃圾分类顶层设计需要考虑的原则》(PPT 中国垃圾分类减量深圳高峰论坛,2016年11月4日)
4、姚文涛:《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姚文涛处长:垃圾分类中的问题与对策》(环环卫科技网,2018-8-22)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