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国家级监测平台已上线试运行
- 2022/11/28 14:20:43
- 13216
- 来源:生态环境部
- 关键词: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
2022年11月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议邀请到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先生、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女士,介绍COP15二阶段会议筹备进展,以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国际合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青年报:我们注意到,中国创造性设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请问一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在监管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积攒了怎样的经验?
崔书红:谢谢您的提问。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30余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均对“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出规定部署。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生态环境部协同有关部门,立足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性监管职责,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我部协同自然资源部积极指导31省(区、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以上,覆盖了所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发布关键区,90%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
二是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聚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监管目标,我部制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试行)》,印发《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试行)》,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等七项标准规范。同时,自2020年起,我部组织天津、河北、江苏、四川、宁夏等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
三是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目前,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经在我部“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上线试运行,并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平台正式运行后,可以及时将监测结果推送给管理人员,发挥“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作用,成为生态环境部履行监管职能的“千里眼”、“顺风耳”和“预警机”。
下一步,我部将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原标题: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