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建筑垃圾市场——迷局未破,路在何方?

2023/1/10 13:47:40
11675
来源:辰于公司 王浩然、李初蒙、冯凡
关键词:建筑垃圾固废处置
导读:资源化产品中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主要包括再生水泥、再生沥青等,将大幅提升建筑垃圾的使用价值。
  导读
 
  2023年伊始,“十四五”已经进入中期,站在今天的节点上,辰于回过头将对30多个绿色环保细分领域进行全面复盘,建筑垃圾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我们对建筑垃圾行业的判断是相对积极的,建筑垃圾行业虽然面临着来料、技术、产品销售等多方面问题,但是不少国家级、省级政策相继出台,给予了行业巨大的信心。
 
  今天再来看建筑垃圾行业,辰于发现行业的发展不及预期,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仍未解决,许昌金科的暴雷更是给行业敲响警钟。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建筑垃圾行业长期的发展动力依旧坚挺,打通价值链、持续的技术升级是走出行业困境的根本解决之道。
 
  困境:几头受阻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善
 
  建筑垃圾行业与生活垃圾焚烧行业有着相似性,“吃进来”的是垃圾,“吐出去”的是产品,既能收取垃圾处理的费用,又能赚取产品销售等收入,还能得到政府补贴,多方面收入保障项目盈利。理想很美好,但是现实中,建筑垃圾产业面临的是垃圾量不足吃不饱、产品竞争力弱没销路、政府补贴迟迟不到手的困境,几头受阻的局面多年来没有根本改善。
 
  来料受阻
 
  在实际市场运营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在进料环节进场面临两个痛点,一是质量低,二是“吃不饱”。
 
  由于没有相应的规定,一些施工队选择将钢筋等高附加值产品自行利用或出售,将渣土、碎石,以及其他拆分难度高的低资源化价值的产品运往资源化处理场所。有时建筑垃圾中往往还会混杂生活垃圾或危废,需要经过先期分类才能进行进一步处理。低质量的建筑垃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吃不饱”也是目前许多资源化处理厂所面临的问题。据2022年6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披露的数据,深圳市在2021年共有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施38个,总设计处理能力4283万立方米,而2021年实际处理量为1660万立方米,产能利用率不足40%。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杭州市上虞市城市再生利用绿色综合体项目中,该项目由上虞市经开区环卫集团投资1.2882亿元建设,设计处理能力为500吨/日,于2021年9月开始带料试生产,截至2022年10月,该设施累计处置垃圾总量为64412吨,产能利用率约在32.6%左右。
 
  来料的问题直接影响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的收入端,收不到处置费用,何谈产品生产和销售。。
 
  尽管都是特许经营,但是与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不同的是,生活垃圾收集有专门的环卫企业,而且是政府为此支付成本,建筑垃圾的主要来料都是企业客户,需要企业客户自己支付清运和处置成本,其主动性自然差得多,来料问题的解决也面临更大的困难。
 
  销售受阻
 
  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销售收入是另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目前销售渠道没有完全打开,多重因素造成了这种局面。
 
  一是产品市场尚不完全成熟,标准缺失。目前我国以建筑垃圾为原料的再生产品市场,包括再生砖、再生水泥、再生混凝土等仍不成熟。在标准上,资源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如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制定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砌块(砖)技术要求》《工程填筑用装修垃圾再生集料技术要求》等地方标准,但是国家层面并未出台明确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目录,市面上也缺乏统一的再生产品标准。
 
  二是产品本身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统一的标准本身就已经是缺陷了,在价格上再生产品也没有绝对优势,我国普通建材市场目前仍供大于求,不像日本、美国等国家,它们的建材原材料储量少、价格高,再生产品的价格优势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企业选择再生材料的意愿依然很低。
 
  为了解决销路的问题,部分特许经营项目中约定由政府采购来解决一部分产品销售的问题,但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终究还是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市场,在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中,政府可以为企业解决电力销售的问题,但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则还是要靠产品争气,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补贴受阻
 
  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在过去主要依靠补贴进行运营。经过调查,辰于发现不同省市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补贴方式和价格也有所不同,按吨数、按建厂规模、按再生建材产品中建筑废弃物的实际利用量等方式都有出现。
 
  但补贴来源的政策风险比较大。受到新冠疫情、国际形势、经济大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难度加大。在当前扩内需,保消费且注重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补贴的情况下,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专项补贴力度或将减弱。类似2021年北京苏家坨项目中,垃圾产生单位缴纳30元,政府财政再补贴22.4元的情况或很难再出现。
 
  事实上,大多省市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补贴的具体政策多发布于2020年以前,这几年并未有更新,失去补贴,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生存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转机: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依旧坚挺
 
  虽然建筑垃圾资源化行业面临着各种挑战,但建筑垃圾处置的需求并不是假需求,反而是较为刚性的需求,辰于认为,只要需求存在,行业就有发展起来的一天。从行业内在的发展动力来分析,我们坚信建筑垃圾市场长期向好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需求增长趋势稳定
 
  虽然受到多方面影响,中国房地产投资额增速及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不断放缓,但根据住建部数据测算,我国2019年到2022年间的建筑垃圾产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随着防疫政策、房地产政策调整,新建、拆除和装修等工作陆续开工,预计我国建筑垃圾产量将在2023年达到22亿吨左右,并在未来几年维持在这一水平(见图1)。为了完成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的目标,目前行业产能缺口仍超过千亿元,市场潜在空间巨大。

 
  政策关注力度不减
 
  2020年以来,关于建筑垃圾的政策、规划持续频繁出台,政府对建筑垃圾依旧非常重视,建筑垃圾行业的政策面整体是积极的。
 
  国家部委层面,发改委在2021年7月出台《“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0%(2020年的综合利用率为50%),要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建设50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2022年6月,住建部和发改委共同印发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全国城市新增建筑垃圾消纳能力4亿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2.5亿吨/年。虽然各种政策文件中,关于建筑垃圾有“综合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等不同描述,而且出现了50%、55%、60%等不同的目标值令人感到费解和困惑,但是“十四五”期间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能力的方向是明确的。
 
  聚焦到省市级规划,据辰于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颁发了省一级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管理办法或规划,到2025年的目标值从35%到90%不等(见图2),这也体现了各地方政府对建筑垃圾处置的重视。

 

  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30·60”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循环经济发展迎来契机,建筑垃圾行业也不例外。
 
  一方面是来自政策的直接资金支持。建筑垃圾项目在实际运营中,可获得有关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如2022年11月23日,上海市发改委公示了《上海市2022年度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专项扶持计划》,其中有4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入选,总获得专项资金6565.34万元。
 
  另一方面是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有望打开。地方政策正在推动再生砖和再生混凝土产品应用到我国市政相关建设当中。如河北省于2022年规定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使用再生粗骨料、再生砌块(砖)、再生沥青混凝土等产品占同种类产品的比例不低于20%。2021年,河南洛阳也规定在政府性投资项目中再生产品替代天然砂石建材产品的比例不得少于30%。与此同时,我国天然砂石骨料资源短缺、价格高企的势态长期持续,天然砂石骨料的市场占比逐步减小,再生产品有望打开销路(见图3)。

 

  当下势头正盛的装配式建筑同样利好深加工的高端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目前,预制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回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装配式建筑,住建部的文件要求我国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装配式建筑可能将成为再生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
 
  未来:破局还需时间、契机与创新
 
  与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相比,做成一个建筑垃圾处置项目确实难度要大很多,然而“好事多磨”,行业的困难也终将给有能力的企业以机会。辰于认为,建筑垃圾行业未来破局,一方面可能还需要时间,价值链打通需要契机,一方面也需要行业自身不断努力创新增强内功,才能让黎明更快到来。
 
  打通价值链需要契机
 
  打通建筑垃圾的价值链,建筑垃圾项目才能具备生命力。企业在建筑垃圾的收集、处置、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好设计,抓住各种机会。
 
  在收集环节,特许经营模式仍然是较为推荐的模式,由于建筑垃圾行业属于社会公用行业,可采取特许经营模式运营项目,企业在政府授权的范围内对建筑垃圾进行收集运输,在来料上会更有保障。建筑垃圾偷运偷排等现象则需要企业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政府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来共同解决。
 
  在处置环节,企业应当对建筑垃圾进行低、中、高分级利用。建筑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混凝土、砖、钢材、木头、以及玻璃、塑料等,其中金属、塑料、木材等较容易回收利用,但需要合适的技术手段将金属、木材、塑料等分离出来,而对其他建筑废物的再生利用集中在对废旧混凝土和废旧砖瓦的再生利用上。适当的分级利用才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在销售环节,政府采购渠道和市场销售渠道都非常重要。政府渠道上,企业应当与政府尽量达成采购协议,确保一部分销售的稳定;市场渠道上,企业需紧跟客户的需求,提供多种类再生产品,例如再生骨料类、再生墙体材料类、再生地砖、再生水工产品类等,满足市场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环保企业与建筑类企业建立良好合作以打通价值链是一个可靠的思路。2020年4月,维尔利公司作为联合体牵头人与国投生态环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项目收入来源包括垃圾产生者付费、资源化再生产品销售收入、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付费(其中处理服务费66.5元/吨),此次合作绑定了国投的资金优势,降低了融资成本,整合了维尔利多年的固废项目运营经验和上海建工的建设能力、工程资源,使项目落地运营更有把握。与建筑企业合作,也有利于未来打通来料和销路渠道。
 
  持续创新提升内功至关重要
 
  商业模式、政策支持也许能够协助企业打通价值链,但是项目的综合盈利能力最终还是依靠企业的技术实力,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市场非常市场化,不仅要卖得出去,还要卖个好价才能挣钱,而这取决于企业的“产品力”。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中,一般性回填或加工成再生骨料等中低级利用是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主流方式,高级利用的比例很低,这导致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盈利能力始终上不去。相比之下,美国70%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中,超过一半经过中级利用制成建筑用砖,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或道路建设,还有部分被加工为水泥、沥青等深加工产品,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辰于认为,资源化产品中附加值高的创新产品,主要包括再生水泥、再生沥青等,将大幅提升建筑垃圾的使用价值,例如中部某企业攻克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技术运用到表面层的技术难题,实现道路沥青固废的再生利用,降低了工程造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走高端技术路线,企业也许会面临技术难题、前期投资资金问题,但这是行业未来的方向,谁走在前头,就能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第一波技术红利。(注:原文有删改)
 
  原标题;建筑垃圾市场——迷局未破,路在何方?

热门评论

上一篇:发改委住建部再发文,县级垃圾焚烧市场启动!

下一篇:磷石膏处置不当频上中央环保督察“黑名单” 资源化节奏打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