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解读⑤ | 按照“五个精准”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 2023/5/22 8:46:42
- 14231
- 来源:生态环境部
-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黄河大保护
与其他江河相比,黄河流域生态更敏感,环境更脆弱,污染更严重,风险更突出,保护任务更艰巨,科学保护、精准治污要求更高。黄河流域局按照“五个打通”的总体要求,统筹地上和地下、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城市和农村,更加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切实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五个精准”,以正确的策略和方法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坚持生态优先、目标导向,切实做到问题精准
规划精准指出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环境底子薄、负担重。流域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8%的入河污染物,尤其是湟水、汾河、渭河、伊洛河等流经大中城市河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二是,水环境质量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2021年,流域地表水I—III类断面比例比全国低2.6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比全国高2.6个百分点,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汾河、渭河、涑水河等支流污染问题突出。三是,河湖自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源头区的部分草地呈现退化、部分沙化土地未得到有效控制、水源涵养能力降低。黄河口滩涂湿地减少40%,黄河三角洲蚀退、河口生态阻隔等问题日益尖锐。珍稀濒危及黄河特有土著鱼类生物多样性下降,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一半左右,黄河下游鱼类产卵时间延迟约30天。
规划精准剖析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关键症结。一是,经济发展模式仍然偏重偏粗。上中游以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导特征明显,“两高一资”企业沿黄河干支流集中,水生态环境风险问题突出。二是,生态流量保障不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入海水量多年平均160亿m³左右。汾河、沁河、大汶河等重要支流生态流量保障程度偏低,窟野河、大黑河、石川河等支流在非汛期断流常态化。三是,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突出。流域污水收集处理管网不健全、雨污混流溢流等现象严重,再生水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量煤矿疏干水无序排放。宁蒙灌区、汾渭平原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相对滞后,黄河氮磷输入对河口水质影响逐步凸显。
二、坚持刚性约束、底线思维,切实做到时间精准
规划精准明确了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时限。一是,明确了到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稳步提升的总体目标。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治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风险有效控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是,详细提出了黄河干支流水质达标的目标。要求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1.9%,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不低于90%,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三是,制定了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任务目标。要求基本完成排污口整治工作,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县城污水处理率、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分别达到70%、95%、90%以上,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沿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稳定达标排放。
规划精准识别了水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关注的重点时段。一是,力求破解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问题。二是,力求提升4—10月等敏感期生态水量保障程度。黄河汛期大洪水基本消失、中常洪水大幅度减少,已由上世纪50—70年代汛期占比60%改变为如今的非汛期占比60%。2012—2017年头道拐、利津断面最差年份高达70%、58%天数不能满足敏感期生态流量需要。三是,力求维护黄河口关键期生态功能。近几年黄河流域水量偏丰明显,利津断面入海水量保障程度相比上世纪90年有明显好转,但利津断面2007—2019年50%年份不能满足3—5月黄河口重要近海渔业物种产卵盛季入海水量30亿m³的指标阈值需求。
三、坚持分区分类、重点突出,切实做到区域精准
规划精准划定了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点区域。一是,明确了水生态敏感保护区。黄河上游和湟水、洮河、渭河、伊洛河等主要支流产水量占流域80%以上,是流域重要湿地、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栖息地等生态敏感区的主要分布区,是流域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区域,其生态红线面积占流域生态红线总面积的60%以上。二是,明确了水环境治理重点区。主要包括西宁、兰州、银川、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以及甘肃陇东、宁夏宁东、内蒙古西部、陕西陕北、山西离柳及晋南等能源基地所集中分布所在的湟水、汾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主要支流。三是,明确了流域水环境风险重点防范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煤化工基地,煤化工行业企业数量约占全国的80%,干支流沿河1公里范围内有较多风险源。
规划精准区分了流域上中下游水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方向。一是,提出了“一干两区三湖十廊”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布局。立足于黄河全流域和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二是,建设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干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推进下游湿地保护修复,维护水生态安全健康。重点提升黄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推进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乌梁素海、红碱淖、东平湖等湖泊重点推进湖泊系统保护。三是,维护主要支流生态廊道功能。对湟水、洮河、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汾河、渭河、沁河、伊洛河、大汶河等重点支流,重点推进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四、坚持依法监管、落地可行,切实做到对象精准
规划精准构建了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管控体系。一是,建立完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构建了“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控制单元,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完善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实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二是,建立打通水里和岸上的污染源管理体系。实施“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加强陆海统筹探索氮磷污染控制。三是,实施污染减排、生态扩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路线。巩固城镇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进“还水于河”,构建“水域、湿地、水源涵养区、河湖生态缓冲带”等重要水生态保护机制,协同共治地表与地下水污染,坚持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规划精准锚定了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主要对象。一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严控钢铁、煤化工、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规模,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以能源基地为重点持续强化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和环境风险防范。二是,实施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开展城镇污水管网混错接改造、更新、破损修复改造,因地制宜制定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推进宁蒙河套、汾渭等重要粮食生产区开展规模化种植业污染防治试点,建设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设施,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
五、坚持系统治理、协同联动,切实做到措施精准
规划精准构建了日趋完善的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体系。一是,发挥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引领和倒逼作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构建主要河湖生态流量指标体系,加强黄河干支流生态流量管理。加强再生水循环利用,推进矿井水全过程生态环境管理。二是推进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黄河干流、李家峡水库等水质优良水体保护工作,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实施汾河、石川河、延河等受污染水体“消劣”与“达标”行动。三是统筹推进水生态保护。筑牢三江源“中华水塔”,严控河湖岸线开发、分类整改过度开发的小水电,严控新建人造水景观,推进重要支流珍稀濒危和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修复;实施生态缓冲带保护和监管,以清水沟、刁口河为重点统筹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补水工程、加强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保护,深入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规划精准构建了流域统筹、区域履责、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一是,制定了水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依托流域控制单元,制定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清单,追溯并落实治污责任,强化地方各级政府水生态环境责任传导机制。二是,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协同监管。聚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推动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深入实施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三是,加强规划实施调度评估。实施水生态环境形势会商、预警,适时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加大规划实施督导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动态跟踪规划实施进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作者系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范治晖)
供稿 |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编辑 | 宋祥
审核 | 秦超
原标题: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解读⑤ | 按照“五个精准”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