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设施长期超负荷新建项目争议不断
- 2013/5/10 11:06:22
- 5058
-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 关键词:垃圾处理设施
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同时,部分处理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齐全,存在污染隐患,影响城镇环境和社会稳定。为此,应在“十一五”有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及时把握国家高度重视、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完善、装备支撑显著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精心组织、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设施运营水平。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暴露出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垃圾产生量的与日俱增,更多垃圾被纳入到正规的收运体系中来;二是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已日趋饱和,新建项目争议不断,建设周期被无限拉长。
以北京为例,在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每年产生生活垃圾只有200多万吨,至1997年,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已上升到1.5万吨,而今日产1.84万吨垃圾的数字还可能再攀升。
“垃圾量的增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固废处副处长邓俊说,随着经济发展,北京早已迈入特大城市的行列,人口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来的就是垃圾量的激增。
此外,不可持续的处理方式也带来了北京垃圾总量激增的后果。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垃圾对策专家王维平告诉记者:“原来对垃圾的处理只是简单地把垃圾搬出城露天堆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北京基本上被垃圾包围。”
“虽然在90年代开始有了垃圾处理的概念,但是简单填埋的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减量的问题,而且由于垃圾管理缺乏前端观念,量的增加是必然结果。”王维平说,垃圾中包装物的增量客观地反映了目前垃圾管理前端的缺失,虽然多年呼吁,但我国目前尚没有限制包装等有关法律。
垃圾处理设施长期超负荷甚至“带病”运行,增加环境污染风险,绝不是长久之计。在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进展缓慢的情况下,短期内新上设施、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是城市管理的迫切需要,然而却屡屡得不到市民的支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址难甚至引发公众事件已经极为普遍。
这是“邻避效应”所致,谁都不想把厕所建在自家门口。在日本、我国中国台湾等地,垃圾焚烧设施目前能建在闹市,民众处之泰然,此前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抵制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经阶段。
但如何让我们加快这一过渡的时间、切实提高城市垃圾处理能力?必须对前车之鉴进行总结和学习。规划要在前、利弊多权衡、信息全公开、审慎再定夺、监督有保障、补偿要合理,政府与公众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令人担心的是,手握建设、审批权力的决策者们,又有多少能真正认识并做到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有人士曾估算,要满足《“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要求,今后3年还需建设150余座900吨级垃圾焚烧厂。若不能及时调整目前“一家说了算”的权力思维,实现这个目标恐怕难度很大。
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
展开全部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