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土壤保护立法亟待提速千亿修复市场瞬时引爆

2013/7/6 15:31:05
8615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
导读:hbzhan内容导读: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也是环保企业们发现“新蛋糕”的日子。因为“镉米事件”的频发,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个因其隐蔽性而长期未受足够重视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聚焦,一时间重金属似乎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中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但因土壤污染给土地修复企业带来的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级别。
  hbzhan内容导读:6月25日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也是环保企业们发现“新蛋糕”的日子。因为“镉米事件”的频发,土壤重金属污染,这个因其隐蔽性而长期未受足够重视的问题,引起了公众的聚焦,一时间重金属似乎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中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但因土壤污染给土地修复企业带来的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级别。

  
  土壤一旦遭到污染,极难恢复,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不可逆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一旦累积到一定程度集中爆发,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国内外有人形象地将土壤污染称之为“化学定时炸弹”。
  
  中国土壤污染概况与原因
  
  对于中国土壤污染的新情况,部门的官方网站的信息披露还是在2006年7月。当时的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一次讲话中透露,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如今,7年过去了,镉大米风潮波及大江南北,土地重金属污染情况也众说纷纭。所以,6月中旬当国土资源部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绘制“人类污染图”的消息时,人们为之欣喜并充满期盼。这是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全面会诊后的呈现,从图上就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住土地污染“病症”的脉象。
  
  目前,谁是直接导致土壤污染的“罪魁祸首”尚存争议,但工业“三废”、农业投入品滥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已成普遍共识。除此之外,对土地的“掠夺式”开发也加剧了重金属进入土壤的步伐。近年来,出于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追求,农民大量施用氮肥和磷肥,土壤酸性急速飙升。

  
  千亿土壤修复市场 中外机构或同台竞技
  
  根据环保部对我国30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壤有害重金属抽样监测发现,有3.6万公顷土壤重金属超标,超标率达12.1%。而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更是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这对民众来说无疑是噩耗,但对土地修复企业来说,则无疑是“喜讯”。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大约有300亿元。而这300亿元就像引玉的抛砖,吸引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资本,使得土壤修复市场已然成为环保行业的“新宠”。
  
  土壤修复市场被引爆,这一商机也正在被国外一些土壤修复公司所看好。专家认为,中国土壤修复市场将呈现中外机构同台竞技的局面。
  
  目前在发达国家,土壤修复产业所占环保产业的市场份额已高达30%-50%,而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看好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潜力,荷兰DHV集团等一些上的土壤修复咨询机构已经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展土壤修复设备和技术咨询业务,而中国本土土壤修复研究机构和工程公司也正积极开展与土壤修复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再加上具备熟悉本土情况、技术适用性强的优势,所以在与国外机构同台竞争时,中国本土土壤修复机构也表现得并不怯弱。
  
  但也有业内专家表示,土壤修复产业蛋糕虽大,但很多相应的政策法规还没有终出台,根本的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并没有公布,此外治理标准、实施细则、行业管理规范等配套措施也尚未完善,很多投资的回报难以得到保障,如果盲目跟风,风险只会越来越大。尽管如此,仍有不少企业对土壤修复兴趣颇深,因为从目前来看在这个市场中掘金实在太有诱惑力。
  
  土壤污染防治制度急需建立
  
  据了解,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陷入了“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还一方净土,必须靠完善的法律来保障。在环保领域的法律中,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已出台,但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却一直空白。行业内人士都在期待《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台,用法律明确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修复主体与验收监管机构,从而防止土壤修复行业的乱象进一步膨胀。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法,迫在眉睫。
  
  “要防止‘镉大米’等有害植物产生,就急需制定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对各类用地的质量标准建立、污染风险评估、污染控制以及污染后的治理与修复等进行系统调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古今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吴青说。
  
  治理土壤污染关键是信息公开
  
  治理土壤污染是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形成合力,需要立法机关和执法机关的密切配合,更离不开全民的参与和支持。而要获得全民的参与和支持,首先应该让公众知晓污染的情况。公开污染数据让公众知晓,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方案,这既是对公众社会责任心的尊重,更是公众不可剥夺的权利。
  
  今年,北京一位律师曾向环保部门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但相关部门以“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公开。这种态度,显然无益于土地污染问题的解决。因为治理土壤污染,并非环保部门一家就能扭转乾坤,也绝非政府所能包办,它需要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转变工作思路,让公众知晓身边的土壤环境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门评论

上一篇:环保部位列四大尴尬部门 全民合力共建美丽中国

下一篇:空调市场或将遭遇“寒流” 复苏乏力企业压力加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