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经济杠杆撬动垃圾分类推进回收少点罚款思维

2013/9/14 15:35:40
406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垃圾分类
导读:hbzhan内容导读:垃圾分类试点已经10多年,很多城市在推广伊始纷纷出台罚款条例,可结果依然甚理想。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的过程。罚其十,不如奖其一。与其让市民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倒不如采取奖励和引导的方法,对按照规定分类投放垃圾者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便激发居民参与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让环保行为成为自觉习惯。
  hbzhan内容导读:垃圾分类试点已经10多年,很多城市在推广伊始纷纷出台罚款条例,可结果依然甚理想。业内人士认为,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需要一个漫长的观念树立和习惯培养的过程。罚其十,不如奖其一。与其让市民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倒不如采取奖励和引导的方法,对按照规定分类投放垃圾者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以便激发居民参与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让环保行为成为自觉习惯。

  
  垃圾分类推广10年却形同虚设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但如果没有有效回收,这些放错位置的资源就会对环境产生持续的伤害。解决这个问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必由之路,而垃圾分类是这条路径上不可或缺的环。
  
  从小范围试点到大规模推广,垃圾分类已经走过10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很多人依然嫌麻烦,认为“垃圾围城,是政府要解决的事,与我何干”;一些人起初还认真分类,但看到垃圾桶里仍然是混合垃圾,也就渐渐失去了动力。有地方也曾试图出台激励或处罚措施,但往往是刚一征求意见,便反对声四起,终只好不了了之。
  
  垃圾分类执行不力也许原因不一,但折射出的却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垃圾管理与处理是一项公共事务,关乎公众的环境安全,说它是个重大社会问题都不为过。既然不能单纯依靠公众的自发养成来实现垃圾分类,就应当拿出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为垃圾分类提供推力。比如,一些小区将混扔垃圾的住户记录在册,如果“屡教不改”,物业费就会水涨船高。以经济手段约束,对居民垃圾分类形成了直接的推力。政府部门不妨多参考些成功的实践,以制度形式加以推广。
  
  南京的垃圾分类奖励模式值得期待
  
  江苏省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已近两年。近日,南京市届城市治理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针对垃圾分类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全体委员通过了深化垃圾分类的新决议:市民向物业、社区送可回收垃圾将有奖励。
  
  “垃圾围城”是当今很多城市头疼的一件事,但南京的垃圾分类奖励模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创新,体现了一座城市管理者的诚意和智慧,而这种实实在在走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尤其值得称道。
  
  推进垃圾分类应少点罚款思维
  
  希望通过经济处罚手段敦促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其初衷无疑值得肯定。问题是,垃圾不分类只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用罚款方式处罚不文明行为,我们不知用了多少回,可是罚款过后这些不文明行为仍然“涛声依旧”。究其根源,关键是罚款并不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并引导人们生活习惯的好方法。
  
  罚款管的是手脚,而不是心灵;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培养出来的,不是靠罚罚出来的。何况,环保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自觉行动,主要应该让环境意识深入人心,并非靠经济处罚就能心想事成的。世界上垃圾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不是靠罚款,反而靠奖励来培养市民的好习惯。
  
  “圾分类有奖励”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在于它摆脱了以往单一的执罚思维窠臼,更贴近百姓的心理。闯红灯罚款、乱扔垃圾罚款等之所以让执法者疲于奔命,就在于忽视了人们的心理感受。面对一副冷冰冰的老脸,谁会有个好脾气?情绪负能量往往走向理想的对立面。小小的奖励不仅能让人微笑,让人精神愉悦,更因为有效的分流,缓解了垃圾围城的尴尬。而在不知不觉中体现出的节约精神,无形之中培养出的环保习惯,更是令人欣慰。
  
  业内人士表示,垃圾分类链条建成之后,要求市民进行垃圾分类,让市民没有任何借口,再推出奖惩措施,或许更合理。所以,垃圾分类要落实,比奖惩措施更有效的,是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的完善,让分类垃圾各有合理的去处。

热门评论

上一篇:垃圾发电进入BOT品牌竞争 千亿投资上市企业可获先机

下一篇:掘金8000亿固废产业盛宴 多渠道推进资源化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