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碳交易市场覆盖全国市场机制增强自主减排动力

2014/6/20 10:18:54
5986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碳交易
导读: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的当下,“碳交易”这一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开启了一扇绿色的大门。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终于正式落地开市,标志着国家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全部实现开市。
  导读: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转型压力的当下,“碳交易”这一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的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开启了一扇绿色的大门。6月19日,重庆碳排放权交易终于正式落地开市,标志着国家确定的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全部实现开市。

  
  图为大屏幕显示重庆碳市首日交易信息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首日成交额445.75万元

  
  伴随着一声锣响,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6月19日正式开市,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交易大厅举行揭牌仪式,宣告重庆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市。交易日,在开市不足半小时内,就迅速达成16笔交易,交易量达到14.5万吨,交易金额为445.75万元,每吨均价30.74元。
  
  据悉,重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的70%左右,本次试点范围确定在254家年碳排放超过2万吨二氧化碳的工业企业,其排放量占工业碳排放总量近60%。在配额分配管理上,政府控制排放总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企业通过年度碳排放量申报确定其配额。如果企业年度申报量之和低于总量控制数,企业的年度配额按其申报量确定。如果企业年度申报量之和高于总量控制数,则根据企业申报量和历史排放量等因素按其权重确定其配额。
  
  根据重庆的试点方案,政府将对254家试点企业实行排放总量控制,以所有试点企业2008至2012年既有产能高年度排放量之和为基准量,在2013至2015年实行总量控制、逐年下降,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减排和活跃市场交易。
  
  全国碳市场拟三年建成
  
  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碳交易市场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成交额的增长更为迅速——2007年碳交易市场价值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上半年,碳交易市场总值甚至就与2007年全年持平。2010年,我国也开始培养碳交易市场。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中国承诺2020年碳强度水平将比2005年降低40%-45%,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日前提出,拟在三年内建成“全国碳交易市场”。业内人士认为,拓展碳交易市场,是将生硬的减排政策转化为由市场推动的机制,可引导并促进企业在盈利中实现自主减排。
  
  碳交易即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是在政府部门限定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分配额基础上,多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从少排放的企业那里购买配额的一种交易。碳交易包括所有温室气体,不同温室气体终全部折算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碳。中国正在快速推进的7省(市)碳交易试点,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低碳发展的重要尝试。
  
  随着重庆碳交易市场搭乘试点“末班车”入场,标志着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7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已经全面上线交易。我国碳排放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也有利于为我国探索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积累更多经验。目前,发改委已经着手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全国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也正在制定过程中,正陆续出台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
  
  用市场手段倒逼企业减排
  
  据统计,过去4年,碳交易市场规模达每年500亿欧元。到2020年,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并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大交易市场。有关机构预计,如果碳交易在中国全面展开,中国每年对碳减排的需求量将在6亿-7亿吨,碳市场规模将超过澳大利亚、韩国,并有可能成为世界大碳交易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表示,7个省市的碳交易试点都明确了交易范围,设定了控制碳排放的目标,建立了碳排放的核查体系,也建立了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平台,并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
  
  总体上看,尽管我国碳交易起步相对较晚,但碳交易的市场正日趋活跃。深圳市碳交易的价格已经从初始的每吨28元飙升到6月18日的每吨68元左右,累计完成交易量超过66万吨,成交金额超过4698万元。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碳排放市场政策敏感性高,稀缺性完全由政府设计,市场对碳排放配额宽松还是紧张的状态很难把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活跃度不高,有些企业为了长远发展甚至不会卖出当年冗余的配额。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考虑设立回购过量配额的机制,以进一步激发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超额缴纳配额。

热门评论

上一篇:政策缺失及资金匮乏 我国土壤修复道路阻力重重

下一篇:土壤修复亟不可待 多策并举保“舌尖上的安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