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政策缺失及资金匮乏我国土壤修复道路阻力重重

2014/6/23 12:00:46
63722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土壤修复 环保设备
导读:污染问题之“重”,市场规模之“大”,行业动态之“热”,治理过程之“难”,我国土壤修复已然成为热话题之一。土壤修复尽管受到重视,但仍旧面临政策和资金匮乏的难题。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范市场融资环境,是当前的工作重心。
  导读:污染问题之“重”,市场规模之“大”,行业动态之“热”,治理过程之“难”,我国土壤修复已然成为热话题之一。土壤修复尽管受到重视,但仍旧面临政策和资金匮乏的难题。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规范市场融资环境,是当前的工作重心。



政策缺失及资金匮乏 我国土壤修复道路阻力重重
  
  大范围大面积的污染超标率,可谓“重”;万亿级规模的市场预期,可谓“大”;一年多时间新注册上千家相关公司,可谓“热”;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可谓“难”。现在,被掀起神秘面纱的土壤污染修复行业,正带着这些标记款款向我们走来。
  
  2014年4月,经过了八年的调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终于将事关国计民生大局的中国土壤污染初步情况公之于众。数据显示,中国的20多亿亩耕地中,有近五分之一调查点位被证实污染。沉重的土壤污染幕布被初步揭开。
  
  “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经历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礼,终适者生存,形成高集中度的业态。”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在6月21日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做出上述预测。
  
  张益指出,中国土壤大范围、大面积污染超标,催生出万亿级市场预期,企业争先恐后扎堆涌入,仅近一年就新近成立了100多家相关公司。但是,土壤修复是一项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修复企业面临着技术和资金双重壁垒。
  
  国内现有的至少500多家涉及土壤修复领域的污染企业。张益预测,在未来五年,土壤修复市场将形成高集中度的业态,只有同时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跟成套设备、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与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的政府背景与灵活的内部机制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虽然土壤修复市场规模空间巨大,但现阶段土壤修复的责任主体还不明确,商业模式还未成型,资金渠道也不通畅。”张益说。
  
  近年来,环保部联合各部委,国务院办公厅多次发布关于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通知。但备受关注的《土壤环境保护法》依然迟迟未能出台。
  
  此外,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很多项目都采取“简单化”的土壤修复方式。即便是一些初具规模的公司,在“风险评估”环节,也常常依赖电脑软件,缺少专业化的土壤修复技术人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对土壤修复立法和相关政策的缺失。由于全国各地不仅土质不同,污染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对于矿山、油田、农田和城市工业用地所采取修复方法和标准,也必然要有所不同。
  
  而在实施修复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难点,比如污染责任人如何界定,该如何追责,谁来付费;土壤下流动的地下水,在土壤受污染和修复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影响,该怎样综合考虑,这些立法和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土壤修复的实际操作也举步维艰。
  
  因为缺乏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多地区污染土地修复遭遇难题,致使化工企业搬迁后腾让土地得不到及时利用。例如苏州化工厂原址,腾出已有七八年时间了,但因缺少具体的土壤修复指导性文件,操作难度很大,目前仍没有得到全面修复,更无法挂牌出让。
  
  今年5月中下旬,环保部先后印发《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应用指南》(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前者作为土壤修复纲领性技术文件,于6月10日完成征求意见,有望今年底终完成;后者自发布之日起开始实施,搬迁企业须对污染负责。这些文件的颁布也意味着我国开始着手建立土壤修复的相关制度。
  
  虽然这些技术性文件对于搬迁企业和修复企业起到了导向性作用。但对修复的资金来源却存在不同看法。比如上述《通知》中有关“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费用列入企业搬迁成本”条款,一些企业人士则表示值得商榷。在他们看来,如果这笔费用由搬迁企业负担,恐怕会压垮企业;而土地一旦经过修复就会大幅升值,所以治理费用应当从后面的土地出让金中扣减。

热门评论

上一篇:开启碳交易促进节能减排 市场机制增强自主动力

下一篇:碳交易市场覆盖全国 市场机制增强自主减排动力

相关新闻